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秦1(3 / 9)

为大夫,命令他去进攻西戎,但是秦仲打了败仗而且还白白送命。第二次周天子命令秦仲的大儿子庄公去进攻西戎,这次庄公打了一次胜仗,但是这样还是杯水车薪,无法挽回周王朝即将灭亡的命运。

到了庄公的弟弟秦襄公继位时,西戎部族势力更加猖獗。

《国语·郑语》云:(郑桓公)公曰:“姜、嬴其孰兴?”(史伯)对曰:“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秦仲、齐侯,姜、嬴之隽也,且大,其将兴乎?”

史伯在西周灭亡前夕就料事如神劝告郑桓公去河南建立一个新的郑国,同时史伯还将没有正式建立国家的秦人与帮助周武王灭商的姜尚后代建立的齐国相提并论,秦人的势力在秦襄公时期有了更大的增长。

【其实从这两人对话也能看出来很多东西,1·姜、嬴分别是齐秦两个统治者的姓(好像有点废话x,那时候贵族男子一般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随便称男子的姓是不太好的行为,而郑桓公这里可能他指的是姜嬴两姓大族。)

2·从秦仲、齐候能看出来秦还没立国,这里史伯称姜姓吕氏的齐国国君为齐候(人家本来就是国师姜太公后代不需要后来晋升阶级直接就有氏),而史伯称秦人首领仲为秦仲只有两个可能,一是秦仲以秦地(封地名)为氏,他是嬴姓秦氏叫秦仲,二是史伯知道秦人的封地叫秦,所以单纯的秦地有个叫仲的人的意思,但不管哪个都能看出来外界认为秦人封地在秦,按照取氏原则之一以地为氏,秦仲只能氏秦(因为秦人祖上是奴隶无氏,和姜太公后代那种‘贵二代’完全不一样。),就算后来建国以国为氏也是氏秦,后来秦国也没有出现过什么一分为三被人代替乱七八糟的事,它就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搞不懂为什么到了秦始皇就改氏赵了。

3·《国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左丘明(左丘明本人是经历了春秋末和战国初的)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公认说法是成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两者相隔将近四百年,司马迁比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丘明还懂春秋战国(乐了)。】

到了公元前771年,犬戎部族和申候里应外合攻破西周都城,即使秦襄公带兵支援也无济于事。而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秦人内部阶级分化的最终完成以及秦人社会地位的一步步提高,秦人终于快要迈进阶级社会也就是国家的大门了。(这个时候还不是国)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时期,由封建领主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地主制社会,秦国的建立,发展和壮大与春秋战国时期是同步的。

西周灭亡后,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洛阳,成立东周王朝,同时周平王命令把宗周故地赐给秦襄公,秦襄公开始有了一块自己的正式领地,秦国也随之建立了,《史记·秦本纪》云:“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这段意思很明确不用翻译都能看懂,周天子意思是自己土地被西戎夺走了,然后把所属权已经不在自己手上的土地给了秦襄公当封地,还说只要你能把西戎赶走,那这地就是你的……)

秦人建国可以说经历了百余年的努力,贯穿了一个时代,到了春秋初期刚建国还被周天子画大饼,怎么可能刚开始就以国为氏……

我们都知道秦赵出于嬴姓,但古代以姓别亲疏以氏别贵贱,有氏的更尊贵些,而即使是一个族群,他的姓/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当有了分支就有概率有新姓/氏,新姓/氏当然也遵循之前说过的姓氏规律。(一个姓算是比较庞大的族群,氏是区别小支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