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的商船还未返航,但没关系,直郡王最近一直都有进账,不是俸禄,也不是旗下之人送的孝敬,而是离开时江南官员给的程仪。
直郡王清楚,官员们应当不止是给他送了程仪,弟弟们那里肯定也有,只不过听这些官员的意思,他这儿应当是最多的。
直郡王收的心安理得,他是皇长子,又得皇阿玛看重,所立军功也是最多的,官员们给他最多的程仪没毛病。
曹寅手笔最大,出手就一万两,李煦次之,给了八千两,这一人加起来比剩下所有官员给的都多。
不过这也正常,曹寅和李煦两个人轮流把持着江宁织造的肥差,万八两银子,不过是洒洒水而已。
三万两银子进账,直郡王给儿子安排功课的底气都比从前足了。
“你既已经背完了《论语》,那从明日起就开始背诵《孝经》,还是老规矩,一篇百两银子,你背多少,阿玛就能给你多少银子。”直郡王声音洪亮的说道,表明自己不差钱。
就算是差钱,他也能为儿子去搞钱,哪怕是向户部去借呢,他也愿意厚着脸皮。
能让直郡王如此豁得出去,不只是维护做阿玛的在儿子面前的尊严,更重要的是他儿子争气。
三岁的年纪,便能背得下《论语》,识得上千字。
乖乖,莫说他们众兄弟,就是皇阿玛幼时也没这个本事。
银子是小事儿,儿子的天赋是大事儿,他儿子有此等天赋,他就是用银子堆,也愿意堆出一个天才。
直郡王笑得像捡了银子,真正捡到银子的弘昱亦是眉开眼笑。
这段时间门他总共收了四个铁匠、两个木匠、两个船匠、一个瓷器工人,还有一个在造纸坊做了大半辈子工的老匠人。
本着省钱的原则,除了船匠,他原本打算买的都只是普通匠人,手艺刚入门即可,但他小舅舅提了反对意见,要买就买手艺娴熟的高级工匠,固然价钱更贵,但一则手艺值钱,一则可以将这手艺传下去,买些半大小子,签了死契,跟着这些匠人学手艺,比慢慢收罗底层工匠更为方便。
弘昱被说服了,所以这些时日的花销比他预想当中的还要多,不过他的‘大清第一纨绔’计划中途夭折,并非是因为银子才不搞不学无术的人设,而是在只剩下‘跑路’这一条路后,他便调整了后续的策略,所有的安排都是为跑路准备。
银子越多越好,人手越多越好,他能越早主事越好,阿玛和额娘对他能力的信任越多越好。
所以‘不学无术’的人设是不能再立了,也用不着再刻意拖阿玛后腿了,在距离一废太子不到十年的时间门里,他们父子必须要拥有足够的势力、权利和财力,才能保障日后出海的安全。
也就是说,他现在用不着藏拙了,相反,他要表现得比同龄人更聪明和成熟才能更早地担事,让阿玛放心给他权力和人手。
所以弘昱一改从前在功课上磨洋工的表现,开始积极热切起来。
认字、背书、练习书法、学习经史,还预备找个荷兰人学习荷兰语,只是要偷偷的学,不然在学习荷兰语之前,阿玛怕是会先将满语课先安排上。
学习荷兰语,是为了将来出海,学满语有什么用,满人如今都说汉话,有这个时间门还不如把英语捡起来。
弘昱改了策略,最高兴的人是银子比从前掏得更多的直郡王,在扬州,皇阿玛还明里暗里的催生,高旻寺内拜佛时,他虽没有求佛祖让他多添几个子嗣,但就一个儿子,他到底是底气不足,面对皇阿玛的催生不敢反驳。
可如今不同了,太子的两个儿子,老三的两个儿子,加起来能有他儿子这般聪明吗。
老爷子的儿子是多,只算活下来的,那十多个里头也没有一个三岁就识得上千字、能背下论语的。
他可是立志要夺大位的人,皇位就一个,一百个资质平庸的儿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