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公交车车程、离市里也只要两小时,但和那些新闻上能看见的一整个村都出去打工、都富裕了的村子不同,李家村几乎看不到新房子——这实在没什么好奇怪的,李家村的村民出去打工的根本就不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村人集结十几个、一起搭公交车去市里打零工,蹲守忙碌几天赚个几百块血汗钱,再一起抱团回来……反正李家村的人家大多姓李、哪家都扯得上有点血缘关系,一起去“危险”的城市里打工,还有和比亲戚在一起更危险的吗?
李力帆脑子里产生了个古怪的念头,如果李家村上了新闻被世人所知,世人大概只会觉得李家村的人都懒、都不肯出去打工赚钱,才这么穷这么落后的吧……想一想这个猜测没准儿**不离十,李力帆更是除了苦笑外没有其它感受。
“妈,我今年二十岁。”李力帆等妈妈劝完了,才慢慢地开口,“我这个年纪,如果没有读书而是在城里打工的话,我可以去当送水工、快递员、外卖员……这些行业招人不要求学历,初中高中毕业的娃娃都行、人家都要,做的活儿也不复杂,就是给人家跑腿送东西、送饭,说是辛苦点,也不可能说比爸爸农忙的时候苦……我现在在的a市就有好几千个快递员外卖员,人家的工资不忙的时候有几千块,忙的时候上万,不比我进这个国家单位少多少……”
“跑腿送饭能赚这么多?”一直沉默的爸爸惊讶道。
“有的。a市还是小城市,大的城市里面,忙起来的时候最勤快的外卖员一个月都有好几万。城里人很多人家、年轻人不愿意开火做饭,很多人一天两顿都是叫的外卖,每送一笔外卖都有提成……”李力帆尽量用父母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意思慢慢地道,“要是认不得路、或者是怕吃苦做不到外卖员,那也有别的选择……一个几十万百把万人的城市可以让文化不高的人选择的岗位起码有几万个,吃得了苦的多赚,吃不了苦的少赚,反正工资节约点总能有剩余……这个是男的方面。”
“女的找这种简单的工作就要比我们男的容易了,服务员、保姆、保洁……小饭馆的女工最低也有1800起,包吃,干些洗菜刷碗拖地扫地的活儿……这种不要求学历也不是只要年轻人的工作,只要是有开饭店的街道都找得到。要是年轻一点的话,选择就更多……”
李力帆家里条件困难,上大学后是有勤工俭学经验的,家教的活儿不好找、他又不能为了打工耽搁学业,很是了解了一番城市中低技术含量的招聘工种,连哪个工种的年龄要求他都能说得出一二——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很清楚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服父母。把底层打工者的选择面介绍了一番后,他便又开始跟父母说另一条路:也就是自己创业。
如李力帆这种农民的儿子说创业,当然不会是什么开公司开酒店开啥啥连锁店这种“高大上”的层面了——他是从路边摊说起的。大一的时候穷得厉害,他跟另一个系的贫穷生搭伙凑钱在淘宝上搜寻便宜小饰品、弄了一批到夜市上去卖,靠着这么零敲碎打的才赚到了那个学期的食堂饭票;大二的时候听说有个师姐靠着周末卖蛋灌饼赚到四年学费,他们很羡慕,奈何没有本钱起步,也没有那个技术。
对绝大部分的华夏人来说,摆个小摊子卖吃食能赚钱这事儿几乎是常识,饮食业的利润是按100%起步来算的,路边卖凉皮卖蛋饼卖牛肉粉的移动小摊看着不起眼,但人家就是能够赚到营业额的一半,这不是什么秘密。可对于极少数明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思想却被潜移默化地僵化、束缚住了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天方夜谭——李力帆的妈妈不再絮絮叨叨“外面的世界很危险”,李力帆的爸爸则是越听眼睛越亮。
李力帆是个“有本事的儿子”,他说的话也不是空口白扯,就算他所说的都是没有资源、资本的底层老百姓才会看得上的“活路”和小打小闹,也足够说服他的父母——李力帆家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