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边军苦,而当墩军和夜不收最苦。
墩军和夜不收其实都是呆在边墙外的墩台里,严格的说他们都属于墩军。
那么,墩军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
咱们先说夜不收。
前面说过,夜不收相当于现在的侦察兵,他们都是墩军中最具胆量、武艺也比较高强的精英,拥有较好的装备和待遇。平日里他们呆在墩台里,一旦有令便离开墩台,潜入到鞑靼人的牧区去放火焚烧草场、焚烧牧人准备应对寒冬的干草、给大军探路,甚至直接袭击一些小部落,总之就是要把整个草原搅得鸡犬不宁。相对应的,他们也成了鞑靼人最为痛恨的一群人。他们袭击小部落砍几个人头啥的倒还好,鞑靼人不会很在意,可放火烧草场这个给鞑靼人造成的损失就太大了,所以他们是鞑靼人第一优先打击、消灭的目标,每年被擒被杀的夜不收不知道多少,每次出塞都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说夜不收还有一点悲情英雄的色彩的话,那么墩军,那纯粹就是为活着而活着,麻木地活着了。
在大明的边墙之外林立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墩台,这些墩台相当于边境线的哨所,像一双双警惕的眼睛,时刻盯着大草原的风吹草动。这些墩台大的可以容纳十几名墩军,小的只能容纳五六人,这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了。他们是不敢轻易出门的,因为周围都是鞑靼人的活动范围,一旦离开了墩台,很可能就会成为鞑靼人的刀下亡魂。不想死的话最好老老实实呆在墩台里,哪都别去。
画地为牢,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了。
但不出门还不行。因为墩台往往都建在高处,取水是很困难的,而鞑靼人往往会想办法破坏离墩台近的水源,迫使墩军离开墩台到远处挑水,然后在半路伏击将其擒杀。对于墩军来说,去挑水不是什么苦差事,而是要命的活,每挑一次水都要冒一次生命危险,这种终日被死亡笼罩的恐惧,简直能把人活活逼疯。
除了鞑靼人,老天爷也看这些可怜人不顺眼。墩台都尽量建在高处,而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雷雨天,高处的建筑物最容易招雷劈了……所以几乎每年都有墩台遭到雷击,墩军被雷劈死。可以说,即便大明与鞑靼维持和平,这些驻守在边墙外的墩军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
大明一大特色就是喜欢白嫖。这套制度是朱元璋创立的,他白嫖官员,只给官员最基本的工资却要官员像老牛一样勤勤恳恳的给他工作;他白嫖匠户,让匠户倒贴工钱给国家干活;他白嫖马户,让马户倒贴钱给国家养军马;他白嫖军户,让军户自带军粮替国家打仗……反正在老朱的计划中,国家是不需要出一分钱就能正常运转的,他和他的子孙后代压根就用不着为钱粮开支而伤脑筋,只管收税和砍贪官就行了。这套政策被贯彻得很好,从大明开国到现在已经两百年了,官员倒是通过种种灰色收入摆脱了被白嫖的命运,可匠户、马户、军户却依旧在被白嫖。墩军无疑就是被白嫖得最厉害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待遇本就十分微薄,而咱大明连这么微薄的一点点争粮也舍不得给他们,能拖就拖,能欠就欠,偶尔有钱粮发下去,也会被层层克扣,最终落到墩军手中的就没几个钱了。拜他们所赐,墩军的生活极其困苦,一位巡视过大同边墙的官员在给朝廷上书中写道:
“军士奔走于风霜之中,面色惨黧,甲衣无褐。其妻子所居,泥屋一间,半无烟火。七八岁男女,犹有祼而向日者。”
————墩军们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鞋子在冰天雪地中奔走,面色青黑,他们的老婆孩子蜗居于泥屋之中,在寒冬中没有半点烟火取暖,七八岁大的孩子甚至连一件蔽体的衣服都没有。
第一次抗倭援朝之役结束后,朝廷不仅要赖掉本应发给浙军的赏银和军饷,还要将大批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兵和军官调去当墩军和夜不收,浙军暴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