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做贪官去的。别说下面的小官小吏了,八爷跟四爷的仇儿大不大?你看他舍得放下手里的权力不?真舍得的话,九爷十爷就不会那么容易被调走了。全都撂挑子回家当闲散宗室多好,也饿不起。说到底还不是舍不得嘛!
人啊,只要还有**,那就没什么不能收拾的。
四爷想了三天,最后看着他十三弟的脸色,说道:“国库现在也不宽裕,先涨三倍吧?”
行。“尊旨。”
随后旨意就下去了,明发全国,新政执行好的地方,按进度,早一日完成新政的改革,官员的俸禄早一天增加。
又安排了专门的巡察使,二十七个行省,十一路人马,各自负责一到三个行省,带着人,不干别的,就是带着皇上登基这一年多发下去的有关新政的旨意,以及与普通百姓相关的圣旨,挨个地方宣读,就用最普通的白话,跟不识字的老百姓解释明白了。每一队里,都会有一两个暗卫,有没有宣传到位,有没有糊弄人,都有密折奏报。
这些人,可不光是能宣讲圣旨。那接处到一线老百姓了,闲聊着,是不是也能聊一聊京城的八卦什么的?相比起读书人来,这时代更多的还是大字不识的老百姓。你们读书人能发洗脑包,咋滴呀?皇上就不能吗?什么曾静啊这个那个的,把你什么小姨子二嫂子的香艳故事编上几个,全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那些接地气儿的故事,搞不臭你?
还有八爷,不是贤嘛,就给你传贤名儿。然后把他负责赈灾啊,修河堤啊那些活的圣旨都往下传,就说皇上也相信,八贤王是最心怀天下的,是心疼百姓的,也是最能把这些事做好的,所以才把这些事情全都交给他办,相信他一定能办好。还暗示老百姓,这些事上有问题了,只管找八贤王就是,皇上给他最大的权力了。再以聊八卦的形式谈一谈皇上对八爷多宠信,要风给风要雨给雨啥啥的。
累不死他。
做这些事情,也用不了多少人。一队有二十个脑子活口齿伶俐的人就能办得利利索索的。总共三五百人就够。四爷就是再孤,还能连这点儿人手都没有嘛!
像是江南那样儿的地方,人多,还有钱有闲的,读书人也多,不好洗脑的。但有人呀。李卫在江南呢。那可是个能人,把套路跟他一说,他一准儿能办好。那人,歪得邪的都来得,一般的小混混都没有他损主意多。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混混。
这几套组合拳下去,新政的事儿,不用皇上催,各地致仕的老长官们比谁都着急。无它,俸禄银子长上去,他们的退休金一年能多几百几千两呢,新政施行,不能免税了,少了许多进项,那不得从别的地方找补吗?
那些个嚷嚷着读书无用的学子,也不吵吵了。原来是中了举就不用交税,现在是当了官一辈子不愁,还旱涝保收,算算也知道哪头儿利大。更是玩命儿了要科举入官场了。
这很大程度上的转移了读书人的注意力。京官们因着一天几个几十个被罢职回家种地的清查力度,也都消停了。他们是第一批涨俸的,也是涨得最多的,罢了官可就啥也没有了。再作死跟皇上硬顶,一点儿好处都没有。都老实点儿吧。
有几个头铁还上折子弹劾年羹尧的,已经激不起任何浪花了。皇上理都不用理。八爷每天不停的上折子要钱要粮,也被四爷拿捏住了。给不给你,就看你乖不乖,要十石给三石,活儿你要干不好,老百姓骂的也是你,你不是贤嘛,做不好,不是你没能力,是你没好好干。一天天的,把八爷是累得不轻,当然了,人家应付起来,看上去还是挺游刃有余的。难不难受自己知道呗。反正是想再给四爷使绊子,是没那么多精力,也没什么条件了。
等到没人逼着四爷杀年羹尧了,年羹尧自己都以为自己躲过一劫,开始更上一层楼的作天作地的时候,兵权一夜之间就让岳钟麒给夺了。然后圣旨调他做杭州将军。够意思了吧,还是一品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