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和别人过一样的日子,装出继续活下去所需要的那一点无知无畏,就已经让她筋疲力尽了。
*她在一场提前输掉的战争里努力撑着。哪天要是让步了,便只能带着一张即将灭顶的脸,随逝水而去。她并不属于这个世界,因为她用她的整个存在拒绝它。一切皆由此而起。
——《加缪手记》
//
其实,男女之情如果有一个广泛而公认的定义的话,反而不会有那许多痴男怨女。
正是因为大家都不确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于是世间的所有情爱都带上了个人色彩,于是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爱情。
郭芙枯坐了一晚上,最后当然什么确切的结论都没得出来,唯一一个猜想也叫她摸不准,只能在之后想办法旁敲侧击一下再来确认。
郭芙猜杨过对她的感情比她想象的要更肤浅。
——如此评价一个被自己砍了一只手也毫无怨言,甘愿跳下悬崖为自己殉情的人,无疑是刻薄冷酷到了极点的。
但是郭芙也有自己的理由。
任何事都要讲一个是非根由,哪怕是爱情。
一个人,可以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一见面就疯狂地迷恋上对方,但首先他们要见到彼此才行——是这个意思。
从杨过喜欢她这一点反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首先可以排除掉是他们都在桃花岛的时候——别的不说,那时候她才九岁,即使杨过也才十四岁,但小时候五岁的年龄差和成年后五岁的年龄差可不是一回事。更别提基于他们不同的成长环境,那时候的杨过比他的实际年龄要更成熟,而她则比实际年龄更幼稚。
排除掉这一点的话,剩下就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了。
一是长大后大胜关重逢杨过一见钟情了;二是爹爹许婚后在“婚约”的隐性影响下,杨过不知不觉对她上心了。
但是后者的合理性还面临一个考验:如果杨过不是一开始就没来由地喜欢上她的话,那么就像之前他们说的,她样样都没别人好,英雄宴后他们相处的时间加起来连一天都不到,话总共也就说了不到十句——如此这般,要怎么才能“渐渐”喜欢上?
客观想来,郭芙是更倾向于一见钟情这个可能性的。
换言之,他就是看脸。
嗯……
《孟子·万章上》中写明了:“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
这样是合情合理的,同时也能为杨过出了古墓后嘴上说着找姑姑,实际上到处跑,勾搭了好多红颜知己的行为做解释——人之常情嘛。
……一见钟情听上去很美妙,而且十分符合人们幻想中的“纯粹的爱情”的定义。毕竟世界上漂亮姑娘那么多,他又不是没见过,怎么就只对一个人一见钟情呢?是吧?
但是。
没错,但是。
但是,任何感情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随着时间逐渐加深的。不存在一开始就要死要活的感情,也不存在一开始就深入灵魂的感情——除非是神话世界,你被丘比特的金箭射中了。
但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之间的相处时间实在太短了,甚至说相处时间都有些心虚,只能说同框出现的时间。
哪怕是坦诚交流互相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也是这回两人都在悬崖底下才被客观环境逼出来的。
种种因素结合起来,要郭芙相信杨过对她有多深的感情,那她实在是做不到。
至于说为什么杨过对她分明只是一点由外貌引发的玄之又玄的好感,轻飘飘的没有实处,却还是数次舍命救她,甚至不计较断臂之恨——那郭芙也有一番合理的解释:杨过身为主角,本性上就带着侠义心肠,他当然不会见死不救;断臂一事说来一摊烂帐,但是杨过若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报仇,冷静下来想想,想必也能想通这只是一个意外。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