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可口可乐董事代表询问一下可口可乐最新的发展战略,是的,关于墨西哥的。” 打完电话,南易接着捋思路。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名誉教授赫伯特·许勒于1976年的《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第一次提到和诠释“文化帝国主义”。 二战之后几十年间,大约有将近100个脱离西方殖民统治的地区成立新兴的民族国家,但是绝大多数的这些国家,仍然在经济上与文化上严重依赖着少数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 就传播与文化领域来说,西方几个大型通讯社主导了全球信息的流通与诠释权,美国好来坞电影更是席卷了绝大部分新兴国家的市场,国际文化的交流出现严重的失衡,新兴国家的文化发展空间被严重地挤压。 许勒在《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一书中研究过这种现象,并就美国的大众传播政策与结构对新兴民族国家的控制进行了批判。 在《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许勒开篇就表示他的研究是架构于尹曼纽·华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之上。 他认为华勒斯坦的观点有三个要点,第一是资本主义追求极大化利润的逻辑是首要的切入点;第二是国家之间存在着层级结构;第三是这个层级结构的剥削关系是三个层次,即中心、半边陲和边陲。 许勒曾经说过:“我认为,当今的文化帝国主义,可以透过这些要点获得理解。世界体系的文化‘传播部门’,必须同整个体系联系起来共同发展,并且促进整个体系的目的与目标。 因此文化、信息的呈现,大体上,尽管不是完全的,是被那些控制着整个系统的财货与劳务之生产的同一些市场动力所决定的。” 许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全面的、历史性的现象,涵盖了包含媒体讯息的各个生活层面;文化帝国主义研究的集中议题并不在对讯息诠释的同质化,也不在一般性的文化消费面向,而是集中在国际文化生产与流通的不平等结构,是如何形成扩大和加强了一种新形态的跨国支配。 总之,文化帝国主义是许多过程的总和。 经过这些过程,某个社会被吸纳人现代世界体系之内,而该社会的统治阶层被吸引、胁迫、强制,有时候是被贿赂,以至于他们塑造出的社会机构制度适应于,甚至是促进了世界体系之中位居核心位置,而且占据支配地位之国家的种种价值观与结构。 文化帝国主义被不同的学者界定为经济先行或者是文化先行,文化是辅助经济与政治进行支配的工具倾向的“文化帝国主义”。 前者这样来界定文化帝国主义:运用政治与经济权力,宣扬并普及外来文化的种种价值与习惯,牺牲的却是本土文化。 后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指:西方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文化上的渗透和控制,以达到重塑被压迫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使之服从于帝国主义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目标。 有论者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有三种方式: 一、在理论层次上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扬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 二、在大众文化层次上通过各种文化媒体传播它们的文化,例如通过电视、书籍、刊物、广告使广大民众耳闻目睹。 三、在文化性的物质产品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用品方面大做文章,使人们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西方化。 南易了解过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从中他汲取到了对他和南氏有用的部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正用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