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先是沉默,然后连声说了三个好。长痛不如短痛,战事不可轻启,既然动了,就要一次性打完。
虽不能亲赴边关,范仲淹还是与夏祈音详说了一下与西夏打交道的经验。这些他与赵昉说过,可一人技短,二人技长,夏祈音既然要伴随赵昉左右,就该有足够的周全,才能更好的辅佐储君。
夏祈音善于应变,单论领兵大战,和西夏人玩心眼,范仲淹才是祖宗。当年若非官家盛怒之中,因好水川之战迁怒范仲淹,李元昊未必有胆打定川寨一役。
一连几日,夏祈音都扎根在范府,听从范仲淹教导,丝毫没有被外面的风雨波及。
朝堂上争吵数日,终于同意了赵昉北上督军,而镇守西北的狄青与西夏军已经数次短兵相接。狄青遵守朝廷严令,以防守为主,谨守关隘,并不主动出击,这让西夏越发嚣张,从小股骑兵袭扰,变成了李元昊亲率大军扣关。
在官家的殷殷目光中,夏祈音带领数名好手,与赫连春水及其部下三百锦衣卫护送赵昉前往西北。至于锦衣卫主力,早在月前,就已经押送战略物资悄无声息地启程了。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战,宋军固然损失惨重,西夏亦是惨胜,掠夺所得根本不能抵偿战争消耗。本想借着议和敲诈大宋,却屡屡被人破坏,没有成功。
此番李元昊重整旗鼓,就是下了决心,要入中原腹地掠夺一番。宋军如此怯战,让李元昊信心迅速膨胀,吸取了定川寨分军被原州知州景泰全歼一支骑兵的教训,李元昊此番并未分军,或许也是因为西夏在前些的战争中尚未完全复原无力分军。
李元昊此人很有些刚愎自用,眼见宋军怯战,就敢将战线前压。夏军一路深入,走的是大路。丝绸之路是最邮驿站计划的重点项目,西北之地修建了不少坦荡大路,以至于夏军一路深入推进速度极快。
夏军行至三川口,才被大队宋军阻截。宋军以逸待劳,攻势不同于前,李元昊便知中计,欲后退,后路亦被截断,在宋军围合下,退往三川口附近坡地欲依仗地势就地反击。
当年三川口一役,刘平与石元孙就是在这里力战不敌后被俘。因同僚黄德和惧战,诬陷刘平投降,几陷刘平家眷于死地。幸朝廷派庞籍查察此案,庞太师明察秋毫,查明原委,释放了刘家人。
后来又有西夏人故意传播刘平在西夏娶妻生子,朝廷没有相信,却也无法辟谣。直到朝廷与西夏和谈之初交换俘虏,石元孙回朝,方知刘平因拒绝李元昊劝降被杀。此番李元昊被围在刘平当年力战被俘之地,不知算不算因果循环。
大军顺利将夏军合围,狄青却不觉得轻松。两军兵力几乎势均力敌,宋军可以形成合围之势,全赖对战局的把握,占据了先机。
短兵相接后,宋军这点优势就会减少。夏军以骑兵为主,宋军以步卒为主。宋军更善守城,在城外交战,并不利于宋军。一着不慎,他们就可能被李元昊反包围。狄青不明白赵昉为何会要求他如此布阵,却也只能陪着豪赌。
朝廷对武将素来防备,狄青虽为本朝名将,但他调来的时间不长,并未及收拢下面的武官。
赵昉一到前线,就召集将官进行了战前动员讲话。在战前动员中,赵昉允诺了此役官兵,此战打胜,就让他们的家人有地种,他们的孩子有书。君子一诺千金,赵昉这个皇子的承诺同样如此。
这个战前动员比任何东西都让将士们心动。除了那些为了前程投军的勋贵之后,军中大部分人都是为了生存为了家人当兵。有什么能够比给他们一份恒产,给他们的儿女一份前程,更能够让他们心动呢?
赵昉这番动员讲话立即调动了军心,也得到了军中将士的拥戴。赵昉是圣人的皇子,手握圣旨,加上底层官兵的无脑拥护,让狄青根本无法反对他的疯狂计划。
此刻,赵昉正穿着一身普通校尉官服骑马立在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