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了?”九歌接过他脱下的朝服,挂在一旁。 “他今日在朝堂上,当着百官的面,举荐了你。” 柴桑的话倒是让九歌吃了一惊。 那日她拒绝谢怀安的提议后,他并未多言,她还以为此事就此作罢,没想到他今日会在朝堂上再提。 “他大概是真的中意你。”柴桑继续说:“这么多年了,从未有人在朝堂上举荐过你,即使他们心里清楚,你可堪大任。” “因为我是女子。”九歌直言不讳。也正是为此,她和柴桑的关系不管怎样变化,她心里对他始终怀有一份知遇之恩的感激。 “而且他今日上朝举荐了你,背地里一定会有人骂他媚上。”柴桑没有继续往下说,但是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 谢怀安欣赏她的才学和秉性,柴桑希望她能够坦然接受这份欣赏。 “可是我于《礼记》,真的算不上精通。”九歌心虚地说。 “你可是赵九歌,堂堂赵九歌,也有畏惧的时候?” 柴桑这话一出,九歌知道这差事她非接不可了,还是柴桑了解她,她一向最受不了别人这样激自己。 接下来的几天里,九歌终日捧着本《礼记》,从天亮读到天黑,翻箱倒柜找出来的赵珩生前做过的笔记,都快翻烂了。 柴桑批完手中的奏折,见九歌还在灯下伏案看书,这样认真的她,倒是很久没见过了。 他坐到了她的对面,托着腮看着她全身心都投入在纸上,全然没觉察出他的存在。 他曾以为天赋异禀加上家学渊源,铸就了她满腹的才学。 如今见她这样,才在心中猜测,她五岁随赵珩离京,之后固守在安乐谷的那十年里,她是不是一直像这几日一般,抱着那些书反复琢磨。 时至今日他才明白,她对那些学子的哀叹、恨铁不成钢,从澶州到开封,对开办书院一事的执着,不仅仅是因为赵珩的官场受挫、怀才不遇,也是因为她本身,也是一个读书人。 “睡吧,别把眼睛熬坏了。”柴桑从她背后,拿掉她手中的笔,半劝半搂地将人从榻上赶下来。 “又不是考状元,左右也不急在这一时。” 九歌仰着头看向他:“陛下有说笑的功夫,还不如帮我看看,那句是什么意思?” “好好好,到床上帮你看。”柴桑一路哄着她,吹了灯就寝。 终归是努力没有白费,九歌在国子监讲授的第一课,搏得了满堂喝彩。 抱着书走出来,阳光洒在肩头,她长出一口气,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独自走在道上,一片寂静中突然听到有人在吟诗。 她悄悄走了过去,那人坐在池塘边上,右手执笔,膝头叠放着几张纸,一边苦思冥想,一边嘴里念叨着:“日暮秋风起,叶落百鸟啼。” “这个百鸟啼,用在这里好不好呢?” “据我所知,百鸟争鸣是在春天。” 听到有人接话,那人腾地站了起来,回头看见九歌站在她身后,立马警惕起来:“你是谁,怎么在这里?” “我是谁不重要,只是作诗一事,要多读,更要多走多看,像公子这般,坐在树下苦苦推敲,是不成的。” 见九歌说的有几分道理,那人也不再执着于她的身份,而是行了个礼,无奈地说:“如今世道并不太平,我一柔弱书生,到处去走,怕是有去无回。”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