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着星辰大海。 随着时代发展,人造之物并非风化为砂砾从指缝漏下,而是不断累增的。 这同时证明了,人是一种无法完全生活在现实世界的脆弱生物。 哪怕睡觉,人的大脑皮层仍然在不断输出信号。于是人就开始做梦。 浅眠-做梦-深眠-梦醒,周而复始。 完全活在现实中的人是怎样的? 哪怕是我,一次也没有见到过,只能默认那样的人不存在。 因此,我认为。 我始终认为。 真正的电影只有一种类型,那就是讲述人面临的困境,以及在这种困境中如何对待生活。 而在工业化时代,大型工厂城市林立,商品被轰轰烈烈昼夜不休地生产出来,以脱离实际的价格倾销到每个人手里。 一切都太泛滥了,堆起浮浪的泡沫。 哪怕人类已然拥有未来几十年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资,供给仍然远远大于需求。 货架上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仅仅在狂轰乱炸的广告中寻找到有用的信息,就要付出巨大的学习成本,个人时间又往往被社会生活无情挤占。 由此。 一个人所拥有的时间精力,或者说注意力——反倒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尤其大众流行还涉及信息茧房、群羊效应等概念,这就造成了观点在小范围的绝对化。 与其说人是因志同道合、情感共鸣、吸引趋同,牢牢粘在一起的磁铁。 不如说是或主动、或被动地,被生活的环境所孤立着。 人与人总是生活在孤岛之中。 要是在某个领域更进一步,或许还会不小心脱离大众。那些自诩平平无奇的言论,也会变成狭隘派的夸夸其谈。 尤其是大数据时代来临后,票房表现证明某些套路一定是可以赚钱的,为了保障下限,作品反而越来越趋向保守和趋同。 可以说,票价完全对不起它的宣发,绝大部分都是依靠水军炒作起来的平庸之作。 无论观众是否承认,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就是。 好电影是非常难得的。 质量过硬,又满足大众审美的作品,本身就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甚至在其圈子里评价体系里,它并不是那个资源配置的【最优解】。 在以【合格】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只存在淘汰制。 【合格】意味着能够满足需求。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电影只是一次性的消费品,如同廉价的胶布,能用就行。 将【合格】、【不合格】替换成【想看】、【不想看】,结果不言而喻。 以满分100分计,60分即为合格,一部80分的作品和60分的作品都是同等的【合格】,票房上极有可能打成五五开,因为上限就只有那么多。 80分还可能因为优秀与周围格格不入惨遭鄙视。 一分耕耘一分的收获,十分耕耘未必能带来三分收获。 越逼近极限,进步越艰难,近二分的差值就体现在九分的努力上,值得吗?大学生期末考试从20分上升到60分只需要临时抱佛脚苦背几天书,而从90分上升到95分,则需要持之以恒的刻苦,可以说每一分都在燃烧汗水。 至少从商业的角度,这种行为是缺乏性价比的,完全可以称之为充值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