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很难有所发展。 而草原尽数归于拓络部,大安的客商想要在草原、甚至更远的西方去进行贸易,必然要获得拓络部的首肯。 倘若没有官方势力在后边撑腰,他们的交易很容易被不守规矩的人破坏。 那么官方签订的互市往来便是大势所趋。 明启帝也很清楚这一点。 既然拓络部那边有这样的魄力,他大安也不会畏手畏脚。 草原地广人稀,那些游牧民族又善于马上作战,想要全然占领于大安而言几乎不可能,还不如签订和谈,使边塞百姓免于游兵侵扰。 只是兰茵寄予大安的书信中,点名请求亭原侯诸晴出使拓络部来敲定合约。 当然,兰茵可不会傻乎乎的在心中直言与诸晴有旧,到时候给别人递刀子就不好了。 她自称是听闻大安有一位女侯,久闻大名、心向往之,所以想见上一面。 但是因为自己婚期将近,不好前往大安,故请求明启帝派遣亭原侯出使。 ——这封信在知情人与不知情的人眼中是两种意思。 诸晴在看到这封信的内容后,便知道兰茵这是在邀请自己去参加她的婚礼。 是以在明启帝问到她的意见时,诸晴欣然赴约。 这在不知情的人眼中,便是亭原侯不顾己身,为了大安边塞的和平只身赴险。 说是去敲定和谈细则,实际上对于诸晴而言,更像是去塞外游玩去。 她甚至想将一家老小都带上,但又顾及引人耳目,便同家里人商量一番,只带了何如同行。 明启帝为诸晴派遣了一支军队守卫左右,又令人快马加鞭给北塞送信,令其护卫好亭原侯的安全。 虽是和谈,但也不能肯定会不会有诈,明启帝在此事上慎之又慎。 诸晴平安抵达拓络部王庭,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兰茵。 建兴十四年,她们甚至没来得及说上一句告别的话。 那时兰茵才十三岁,五年过去,她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模样。 她常年在塞外奔驰,肤色不似从前白嫩,但却透出明媚而神采奕奕的模样。 兰茵瞧见诸晴,开怀一笑,依稀间又可见当年的模样。 她现在和小时候的差别很大。 也许是因为兰茵的父亲是大安人,她小时候长得更像是一个大安女孩,身边跟着一个纯种的塞外人桂奴,一眼看过去便更觉得她不像外族人。 当年拓络部年轻的弥岳恋上一个大安男子,可惜生下兰茵后伤了身体,再难有孕。 而那个在拓络部格格不入的大安男人看着弥岳唯一的女儿,心生歧念,带着兰茵逃到雁城投奔以前的战友,为了掩人耳目还领养了一个外族男孩。 他在雁城又娶了一个妻子,然而雁城当时的驻军虽然不知道兰茵的事情,但查出他曾与拓络部有所牵连,伙同其它部族将他们夫妻带走,只有兰茵这个自幼精明的孩子带着她的桂奴躲进山里,逃过一劫。 兰茵实际上还有一个哥哥,可惜拓络部是女子掌权,在找到兰茵之前,拓络部的弥岳有意将位置交给她表亲的女儿,所以在她回来之前,母亲和哥哥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当年兰茵同诸晴说起身世时,只提到自己曾从父亲那里偷听到,她应该是来自拓络部王族。 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是她回到拓络部后获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