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来为了防止有些外国商人随意在各地逗留。 下令取消了其余港口,只留纳税最多的广州一处作为通商港口,史称“一口通商”。 又成立了专门管理外国商人的商行“广州十三行”,除广州外,其余诸省督抚皆无权上奏外国事物,接纳外国商人。 而随着大夏海贸的开放,因大夏国内铜的价钱高,售卖得利颇多,霓虹等地的铜不断流入,大夏铸造的铜币过多,到了现在,一两银子已经能换一千五百枚铜钱了。 而京都里的瓜除了贵,最关键的是-卖瓜的不保熟。 贾蓉这就连着开了三个生瓜蛋子,结果还没法,毕竟这东西又不包退。 总不能自已让人赶过去,给那卖瓜的贩子来一刀吧。 自己又不是皇帝,内务府的瓜一两多银子一个,不熟那可真是要吃刀的,而且砍的还不是肚子。 贾蓉有些头大,本来还想着给府里的人一人发个西瓜,当夏天降暑的福利。 改善一下府里众人的态度,毕竟先前几次惩罚太重,现在贾蓉在府里,走到哪里,旁边的人都是小心翼翼的样子,生怕贾蓉将自己也赶出去。 贾蓉本意是看秦可卿和尤氏太过宽容,便想自己唱个黑脸,让秦可卿做红脸。 没想到黑过头了,感觉都快成了一个魔头一样。就想发些福利,来提升一下府里下人对自己的映像。 结果买了一批瓜全是生的,看着一旁抖糠一样的管事,贾蓉也不好怪罪他。 毕竟这时候西瓜价钱较高,不常买的人确实不好分辨生熟,也不能买的时候先劈看看看,而且自己本意就是来收买人心的,再惩处下去,只怕真要传出去什么贾蓉暴虐无道,苛待下人了。 不过作为一个吃瓜群众,贾蓉自然知道不少辨别生熟的办法,让人送了几个瓜过来,挨个拍了一遍,结果听着感觉都差不多。 贾蓉不死心的又拍了一遍,不知道是不是皮太厚,都是“咚咚”的声音,听不太出来有什么区别。 一种方法不行,贾蓉决定换一种方法,让人打了桶水来,将瓜放入水中,果有几个露出水面。 让人将那几个浮出水面的瓜切开,全都是熟的。 贾蓉见状心满意足,这可是内务府买瓜的不传之密,掌握不了这项技术的官员都已经被咔嚓了。 贾蓉让那管事用此法再买一批瓜回来,这次多买些,连西府和贾家族人也送,左右不过多花几十两银子,没必要在这上面节省。 正所谓吃人嘴短,贾蓉这波福利撒下去,东西两府里地位较低的下人们都开始称赞起贾蓉,毕竟管事的吃得起瓜,他们可不一定舍得吃。 西府的老太太和贾政也很高兴,老太太是高兴贾蓉知道孝敬自己,贾政高兴的则是贾蓉能想着族人,觉得贾蓉很有责任感,今后若是担任族长族里的事也不用自己再操心了。 独凤姐看贾蓉花了将近一百两银子买瓜分给众人,想到自己不久前让人给贾蓉送过去的银子,一阵肉疼。 看到瓜就想到自己被抵出去的那套妆匣,只觉自己的钱被这样平白花掉了,一阵肉疼,根本吃不下去。 贾蓉则是琢磨怎么能改良下西瓜,毕竟如今没了大魔导师,想吃到上好的西瓜,只能自己动手来做。 正好宁府在京城附近就有庄园,贾蓉让人将吃过最大最甜的西瓜籽留下来,明年再种下去。 不会别的方法的贾蓉只能用这种方法来慢慢改良,毕竟如今最好的瓜都在准戈尔的地盘上。 (《万历会记录》里西瓜价一钱银子一个,清朝没找到价钱。清朝皇帝有自己的瓜果园,还有各省的进贡,也有买的,内务府记载是三千二百文一个,一两多银子一个瓜!考虑到清朝物价普遍上涨的原因,清朝的瓜价应该是涨了二到三倍,但远远不到那么多,多出来的应该是被贪掉了。所以吃瓜的我非常感谢吴明珠院士,不然我怕是吃不上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