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青阳县主治下的百姓,不然如今不知道过得多好......”
这些人不仅将他们自己的来历说得一清二楚,还顺带给当地百姓讲了他们在惠阳关、天平山亲眼见证的分田地,直把当地百姓馋得心痒痒。
有的临走时还会补上一句:“还是你们好啊,离惠阳关那么近,想归顺青阳县主也容易,我们离得这么远,又不忍抛弃家乡,此生想分到田地怕是都难了。”
这些人里,到底有多少属于宣传营,有多少是真正的归乡百姓,谢卫都有些分不清楚。但宣传效果无疑是一流的。
在他们过境之后,沿途每一个城镇的百姓都知道了夏皇卖国,让沙国军队对冀州一带的府城百姓烧杀抢掠,还不许驻军反击,导致好几个府城的百姓都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
而青阳县主却是非常爱护百姓,但凡归入青阳县主治下,不分男女每人都能分到五亩田地,还只用纳两成赋税。
这样的宣传,让沿途百姓对夏皇的愤怒和对青阳县主的敬仰达到了顶点。
他们在谈论此事时,纷纷感慨青阳县主的英明仁爱,对她领导下的繁荣景象充满了向往,同时也对夏皇的暴政表示了强烈的反感。
也不知中途青阳县主还做了些什么,反正等他们走到庄阳府的时候,便收到了消息,说惠阳关南边的一个府城,前几天宣布归顺青阳县主,目前已经有了驻军前往,要准备分田地了。
消息如同一阵风,迅速在归乡的百姓之间蔓延。
第二天,众多百姓纷纷跪在将军的帐篷前,联名请求:“将军,我们也都愿意归顺青阳县主,请将军留下,助我们抵抗朝廷大军!”
如此庞大的声势,自然吸引了营地其他百姓的关注。
他们曾在惠阳关目睹了两地百姓兴奋地分配田地、农具和种子,心中羡慕不已,许多人都暗自萌生了归顺青阳县主的念头。
离开惠阳关前,每个人还拿到了二十多斤粮食和一百文钱作为回乡的路费,这是青阳县主特意下令发放的,让他们在离开军队后使用。
青阳县主的方方面面都为他们着想,如同远行的父母关爱子女,许多人离去时忍不住泪眼婆娑。
但那时候还无人敢站出来公开号召大家投靠青阳县主。
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人尚未亲眼见到亲人的生死和家舍的损毁,心中仍抱有一线希望,想回家找到亲人。
另一部分原因则是没人愿意充当这个“出头鸟”,承担大逆不道之名。
就在他们即将各自回乡之际,突然听说他们曾路过的一个府城,已经由百姓请命归顺青阳县主,且被青阳县主的军队接管。
这让他们再也坐不住了,意识到这是最后的机会。
若再不行动,他们将失去分田地、被县主统治的机会,只能继续忍受官吏、地主的压迫,承受高额赋税。
看到已有众多人向护送他们的将军请命,这些人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队伍。
不久,帐篷外聚集的百姓越来越多,呼声越来越响亮,几乎所有人都参与其中。
归顺青阳县主已成为他们的共同信念。
为了表达归顺青阳县主的诚意,一些懂得书文的人纷纷写下了万民书,让所有百姓逐一报名字,登记在册,并按上自己的指印。这份厚重的万民书,让谢卫深感百姓们的真诚。
面对如此情景,谢卫只得“勉为其难”地代表县主接受,并在现场宣布:
“既然民意如此,我便代郡王收下这一府城。”听到这个消息,请求归顺的百姓们欢呼雀跃。
谢卫安抚百姓:“乡亲们,你们的诚意我已收到。但目前你们家乡仍不属于青阳县主的管辖范围,为确保大家的安全,请在此地暂住一段时间。待我前去拿下去当地驻军和地方官后,再安排大家回乡。”
虽然面上淡定,但谢卫心中对青阳县主的料事如神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