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吸取了曹家教训,于是司马炎称帝后,大肆分封,给予宗室子弟相当大的权利,最后却引发八王之乱,以至于中原内乱、诸胡入华。
到了北周时期,周宣帝宇文赟又吸取司马家的教训,干掉了宇文宪等有能力的宗亲,最终使杨坚轻松夺了宇文家的江山。
至于杨坚,显然是在吸取曹氏、宇文氏的教训,他对兄弟、子侄相当信任,纷纷委以重任,只不过杨瓒、杨爽没让他失望,他的儿子杨俊、杨秀、杨谅显然都让他失望了。
而史上的杨广似乎吸取了司马氏的教训。
要说史上的隋朝灭亡得如此之快,跟隋朝的宗室制度确实也是有关系。杨广因为争嫡上位,又遇到杨谅叛乱,于是对宗室子弟十分提防。
他把亲兄弟、亲儿子集中在京城当猪养,堂兄弟一律流放偏远之乡,堂堂军事家族的杨氏宗室竟无一人领兵,天下一乱,隋朝自然没有一个统兵握权的宗亲站出来。
再有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由于担心他人效仿,于是削弱武将权利,以文御武,以至于两宋武人地位低下、一直饱受外族欺压。
到了明朝,朱元璋赶跑蒙古人登基为帝后,则将最有实力的九个儿子封在边塞,人称“戍边九王”。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上台后便开始削藩,但朱老四不服他这个大侄儿,便发动了靖难之役,攻下帝都南京,建文帝失踪后下落不明,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
朱棣登基后,怕他的兄弟学他,便极力打压他们,但为了不让天下人说闲话,便发明了一个宗王供养制度。
所谓的宗王供养制,便是朱家皇族的爵位全部世袭罔替,保底爵位奉国中尉,宗室是吃穿住行全由国家供养。
给你这样的优待,自然也是有条件的,按照规定,王爷连出城都必须到当地政府备案,还要有专人负责监视,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轻则监禁,重则杀头。
说白了,就是你只要是明朝的王爷,就安心做一辈子的“富贵囚犯”就可以了。
如此政策,自然导致这帮王爷没有什么盼头,因为他们只要生下来就注定了今后的生活,要吃有吃,要喝有喝,什么都不用干,但是就是没有自由。
所以他们就在家里疯狂的实施“造人计划”,因为家里人越多,朝廷给的生活补助就越高,甚至有个王爷,自己有几十个儿子,连他自己都认不全。
最终结果是朝廷入不敷出,没钱募军,没钱救灾,外有女真入侵,内有百姓造反,大明很快便走向了灭亡。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吸取史上教训无疑是好的,但凡事过犹不及,矫枉过正反而会引发更大祸患。
……
大隋亲王都有开府之权,一旦行使这份权力,就可以征辟十至五十名王府幕僚,除了从三品的主傅、从四品上的长史、从四品下的司马由朝廷任命之外,其他属官都可以自己去找,只要这些人没有什么不良案底,宗正寺一般都会答应。
况且杨广文采斐然,声名远播,深受杨坚的信任,他要征辟谁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穿越者的福利之一便是无须去承担用人失误的风险,有没有能力,听听名字就知道。固然会有一些人因为某些特别的缘故在历史上声名不显,但这种人毕竟凤毛麟角。
杨广开府组建自己班底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自己的岳父之一“千古迷臣”裴矩当自己的王府主簿,大舅哥之一的王頍当自己的王府长史,大书法家虞世基当自己的王府司马。
大家可能对虞世基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对他的弟弟虞世南肯定有所耳闻,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其实虞世基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比他弟弟虞世南高出不少,但在历史上虞世基名声远不如虞世基的响亮。主要还是因为虞世基是一个奸臣,臭名远扬,试问天下谁又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