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瞧瞧,这一瞧,也便死心了。
文帝接受朝臣跪迎,他的身旁立着位妙龄女子,身着海棠色狐裘披风,领子上一圈雪貂白毛,远远望着,可真像冰天雪地里的一枝红梅,而她的身后跟着一群,听说是崔氏的主君及崔氏一些有脸面的人物,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送嫁,再者便是为了大婚。
少商骂骂咧咧的骑着枣红小马回了府,没敢透露半个字见闻,可那小脸儿,就没舒展过,自己气了好几日。见此,宣后反倒不气了,还笑着打趣她,“左不过一纸废后诏书,早便该下了,再者,他文氏娶亲,关我宣氏何事,可是这个理儿。”
“……”行吧,只要她释然,那你还能有何事是看不开的,可有些事,你越是想称意,越是有人不想让你如意。
可是左右也没等来啥诏书,腊月二十八这日,这个传言中的小皇后自己先登门了,仍是那件海棠红狐裘披风,不过在入府后她自己便解了,抱在一旁侍女怀里,露出绯色纹饰的外裳,更显得妩媚艳丽,下裙不似都城女娘身着的制式留有拖尾,而是百褶散开,行走时更利落干脆。腰间玉带紧束,盈盈一握,身量高挑修长,即便如少商这般灵动明媚,与之相比,在气焰上也要矮半分,不愧是清河崔氏嫡长女公子。
来者自是不善,可宣后又不能不见,在正厅以国礼接待,多的话也不问,客气话就那几句说完也就止了,就沉默着等对方道明来意。
说起这位来客,单就名字的由头,不得不提提她的阿母,崔氏上任家主膝下独女,且仅得这一脉,所以她的阿母便是崔氏如今的家主,而她阿父是陇西李氏家入赘过来的,二人婚后生下的长女便是眼前的崔凤笙,可是不知为何此次这崔氏家主竟没有一同前来。
“阿姊想必也听说了些事,那凤笙便不拐弯抹角了,我清河崔氏虽也是世家望族,重规矩知礼法,可到底比不得宫里,听闻阿姊从前在长秋宫时,最是端庄自持,阿姊也知凤笙日后是要打理后宫做天下表率的,因此特意前来,向阿姊学些宫里的规矩。”
少商听罢白了一眼,又是个欺软怕硬的,“崔娘子要学规矩,何须舍近求远来此,长乐宫不还住着位越皇后。”提起越皇后,崔凤笙的脸色有些难看,少商又补了句,“该不会是崔娘子被越皇后打了出来,亦或是连长乐宫的门都没进去吧。”
崔凤笙有些动怒,宣后拦着少商让她忍着点,无奈的看着面前的小女娘,“崔娘子莫要怪罪,少商心直口快,就是这性子,至于这规矩,予这年岁,做你阿母已然足以,万不敢应你一句阿姊,陛下心意如何,那是圣意,与我宣氏并无多大关联,若说这宫里的规矩礼法,予这前人也能为你解说一二,可崔娘子日后是要母仪天下的,规矩自有宫中礼官教习,岂容予在此班门弄斧,崔娘子倒也不必担心。”
“就是,可从未听闻哪朝哪代有新后赶着来向弃后学规矩的,崔娘子请回吧。”少商帮着宣后下了逐客令,崔凤笙瞪了少商一眼,两人年纪差不了几岁,自入府起,早不知明里暗里较量过多少次了,崔凤笙犯不着同一个小女娘计较。
“早听闻圣上的宣皇后,平易近人,绵柔可亲,凤笙今日见了,竟也心生欢喜。说起来,凤笙与宣皇后同命相怜,早些年陛下兵至寿春,以十万兵马与乾安王联姻,迎娶宣皇后。那不妨宣皇后猜一猜,陛下此次为何应允娶我,且娶我为后。”
论起过往,宣后并不想多言,十万兵马联姻,向来不是她存活的底气,而是负愧的枷锁,见她不语,崔凤笙扬了扬脖子,傲然出口,“我若为后,清河崔氏及陇西李氏还有周边郡县,足足五个郡县,愿意入朝归顺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