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说是示威,本王之德也足以承此威势。”
晋王的话也是落地有响,句句不让,却也直接否定有攻楚之意,也回复王禅无长期占据郑卫之心。
毕竟此时楚国已有准备,而秦国出兵,楚国扭转了被动的局势,晋国从主动变成了被动,所以晋国的大军只能回调,而不可能长期占据郑卫了。
(这个就有点后期孙膑围魏救赵的战术意思了。)
但晋王也借刚才王禅所说,受大周天子一直恩宠,所以也有责任维护其它诸侯列国的存活,不可能让楚国持强凌弱。
“我楚王当然还是原来的楚王,前昭王之子熊章,难道晋王觉得楚王还能有谁吗?
刚才晋王所言,在下十分赞同。
大周天下有如自然之道,强有虎兽,却也有免羊,相依而存。
现如今大周之势,强国有主持公平公正公道之责,维护大周天下安宁义务,晋王能有此想,想来我王必也十分赞同。
想来晋与楚之间并无隔阂,只是疏于沟通之故。
去年郑国、秦国使臣被刺,非是楚国之过,楚国若持强凌弱,当然不会对秦国使臣行刺杀之举,凌弱者不广树敌,这肤浅之理想来晋王心中明白,我楚王自然不会在自家门口留人把柄这种愚蠢之行了。
之所以有人刺杀郑秦使臣,当是有不轨之心的人想利用秦楚交恶而从中得利,只是秦王明事理,识大体,并未受此事影响,反而与楚交好,无形之中破坏了不轨之人的图谋。
至于郑国,行此刺杀者,当是与郑国有屑,欲借此机会置郑国于死地,此只是借刀杀人之计。
而此人,在下就不必言明了,想来晋王心里清楚。
不知在下所言,晋王是否明白。”
王禅先直言楚王还是原来的楚王,就是要告诉晋王,此时楚国内祸已平,阴谋篡位者没有得逞。
而肯定晋王有责维护列国生存,就是要让晋王不能再有反悔之意,再进一步保证晋国不会强占郑卫,还复原来的状态。
再把刺客之所以选中刺杀郑、与秦两国使臣的目的说清。
也在暗指,之所以会刺杀秦国使臣,是想离间秦与楚的关系,而从中能得利者,只能是与楚国一直有屑的晋国了。
毕竟秦与楚交恶,晋国就会少一个对手,而多一个朋友秦国,可以置楚国于不利之地。
而这不轨之人,说得就是晋王,只是王禅虽然并示明说,可晋王听得明白。
而刺杀郑国,则是子建的阴谋,当年他就想借晋国之势颠覆晋国,取而代之,自立为王,可阴谋败露,败走他乡,险些被杀。
所以子建对郑国一直心怀恨意。
他知道若郑国使臣被杀,对于郑国而言,敢怒而不敢言,只得求助于晋国。
而晋国则可以顺水推舟,借机可以占领郑国,而不会被其它列国耻笑晋国以大欺弱。
毕竟若要晋国为郑国讨回公道,那么就要对楚国用兵,而晋国则可名正言顺的把大军通过郑国而陈于郑楚边境。
这样一来于晋国有利,而郑国则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所以对于子建与晋国而言都有好处。
而若晋国出兵郑楚边境,会让楚国受到威胁,调兵应对,而这也给了白公胜反叛之机,所以子建当然也是与晋国谋算好,借此机会篡位夺权。
所以晋王一开始对楚王的问话,其实并非征对原来的楚王,于他而言,楚国必然内乱,那么现在的楚王已非原来的楚王,他所问的“楚王”当然是认为已反叛成功的白公胜了。
可王禅却直接肯定了楚王还是原来的楚王,这就打消了晋王还留存的奢念。
那若是楚国换了新王,那么他与子建当然还可以合谋,也就不用防着楚国攻晋。
而晋国也可以强占郑卫,由此一来,若楚国与晋结盟,那么楚国就可以攻宋,甚至于晋国攻宋,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