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
结果太伯与仲雍知道之后,体恤父亲之虑,为尽孝道,所以两人就逃往当时的江南,建立了勾吴古国。
这才让周太王把王位明正言顺的传与了三子季历,再通过其交到周文王姬昌手中,最后传武王,也才建立了大周天下,是因为太伯本是顺位继承之人却远逃而避,所以可称之为贤。
可季礼呢,上面有三个哥哥,史书上却把季礼说成三让甚至四让王位的贤才,其实季礼何来让王位之说,本来就轮不到他而已。
只是世人对于吴国有所成见,把吴国三兄弟继承王位的贤能之举,说成都是为了让季礼继承吴王之位,听起来真的太过牵强。
若依吴国先祖太伯的贤能,那么若当年季礼的父亲寿梦真的要传位于季礼,其它三兄弟都可以仿效太伯之举,离开吴国,那样季礼不就可以像当年的季历一样,得以继承王位了。
而本人察了许多资料却并无记载季子贤能的真实事迹,只有礼让王位一说,所以在此书之中,在下并不认可这就是所谓的贤。
而后地的朝代也有多位所谓贤王,特别是八贤王,向来许多朝代都有,其实只是一个名号而已,若轮起来还真没有一国之君的能力,所以没有本事当君王的呢,一般历史都会给他一个名号,称之为贤,就像季礼一样,三个哥哥都是吴王,而再下一个吴王却变成了吴王僚,所以才会有人说他贤。
当然这也只是个人见解,若有与读者或是其它人想法不同,也不必在意,在下并无有损季子之嫌。)
季子最后的话,其实也暴露了他的不甘心,虽然身俱贤名,可却不能让他消除想当吴王的念想。
越是自认为贤能之人,就越是自认为自己可以君临天下,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自欺欺人呀,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国之君,非只是贤,而是本事,真正为百姓谋福谋利的本事,若让你季礼当了吴王,说不定越国早就把吴国灭了,又对吴国百姓有何好处呢?
想你三个哥哥,对于吴国兴盛打下了基础。
就算是未当几年的吴王僚也是一心为民,却并不为虚名,到了公子光,其实他的王位也非是有失礼数,若论及同辈兄弟,公子光当是最长之人,所以他有理由当吴王。
而且自当吴王之后,吴国才真正的走向强大,这一点你不可否认,可他难道也如你一样,只是空负贤名之人吗?”
季子一听,也是一楞,身后的下人在议论,好像是在他心里议论一样,而这几句话正是他此时所想,可就是那一刹那的思虑,而身后的人也就说了出来,说出了他心里所想。
而且身后的人并一味的是老成之气,有时像年轻人,有时又变成老年人,有时又像一个壮年未得志之人,语气完全随着他的心思在变化着,而这些心思也像是他处于不同年岁时的心思一样。
“你们到底是谁?
赵欢你给我出来,老夫要杀了你!”
季子有些嘶心裂肺的喊着,此时的他已然心智大乱,像被这些人揭开了一层一层的虚伪外表,让他直视自己虚伪的灵魂,所以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承认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也才会如此痛苦,受如此折磨。
可任他如何嘶吼,这个小院似乎并不理他,一点回应,一点同情之意都没有。
【作者题外话】:这一章其实非在贬低人,而是为讲一个道理,不知读者们看出来没有,其实无论你身处何方,你总会觉得有人在背后说你,正是应了一句话,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可这些人都只会是在背后,却从来不会在前面,是因为人的心中有是非,有善恶,有得失,有对于金钱名利,权势、声名的贪欲。
所以这此些议论其它都来自于自己的心里,若心中平静如水,那么你自然不会觉得身后有人在说了,就像是做了亏心事之人,总会觉得身后有人,当你转身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