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先生看到她,面色不如上一次好看,书院中的学生们也都不搭理她。
宁宴也无所谓,打了招呼坐在汪先生和徐东毅休息的房间里,不急不慢地翻着卷宗。
书院去年十月时,有三个先生,三十七名学生,其中三位在过完年后就那样再来。
这几个人名后,徐东毅先是画了红圈,后来又改成红叉,宁宴猜测,大约上门劝过孩子了,但没有成功。
宁宴心念一动,她翻出另外一本登记簿,找到这三个孩子的住址,然后去了这三个孩子的家里。
有两个孩子过完年就一起出门了,父母说跟着同一个木匠师傅学徒去了。
“徐先生来过家里吗?”宁宴问道。
两位孩子的父母都说有,“来过三次,让我们将孩子喊回来读书,还说学徒是短视,唯有读书才是出路。”
“我们穷苦人家的孩子,也不指望考功名,读书读到最后也就是混口饭吃。现在早点去学徒,早点出师也能早点挣钱。”
徐东毅居然来过两次。
“徐先生是不是不高兴?”宁宴问道。
两家的父母都说是,“徐先生一心为了孩子,有失望也正说明了他是好人啊。”
宁宴没有反驳,去了下一家。
“死了?”宁宴心头一紧,“怎么死的?”
最后一位叫关孝的孩子爹道:“过年出去玩,掉水里淹死了。”
“他不会凫水吗?”
“会。但天太冷了,下了水冻得手脚僵了,也划不动了吧。”
宁宴请关孝的父亲带她去落水的池塘看看。
池塘的水不深,过年前后的气温和现在应该差不多,水面上结了一层冰,宁宴看过,冰还特别厚实。
她在冰上走了一圈。
“当时也结冰了,应该是冰裂了,掉下去了。”关孝的父亲道。
宁宴却觉得哪里不对,她忽然想到了徐东毅的杀人动机,她心头一动问道:“徐先生是什么时候来你家劝孩子回去读书的?来过几次?”
关孝的父亲想了想,“估计三次还是四次。我家的情况,确实交不起束脩了,我也总不能一直让徐先生贴钱,所以,无论徐先生怎么劝,我都没有松口。”
宁宴的猜测越来越清晰,她猛然想到一种可能性。
“多谢你了,我回城一趟。”
她回去直接找到平安的家,问他,“当时那人还具体和你说过什么话,你再从头到尾和我说一遍。”
平安刚要开口,余道林和金树一起跑进来,余道林道,“徐东毅越级去府衙击了鸣冤鼓,要告你。”
宁宴皱眉。
“还有,知府大人的女婿,是他的同窗,所以知府已接了他的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