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居住的老屋与青岛二中的旧址很近。一个在坡顶,一个在坡底,一条小路蜿蜒其间。
老屋立于坡顶正转弯处,两面向海,一处背山,畅目四顾,景观极好。二中居于坡底延伸平整处,门前四路汇聚,背靠琴岛海湾,四路之间,两山护立,应是依山傍海,风水俱佳的好地方。
学校右侧,莱阳路旁,尽是军队码头、行辕驻地,兵勇舰机威震。左侧,太平路上,多为政府机关、办公之所,行权治世涤非。可谓两厢军政拥驻。
信号山、小鱼山,分列左右斜前两侧,旗开双屏,卫护校门。左峰之中,有以观花赏绿,“高庐之下皆美景,绿荫丛中遍古楼”闻名览胜的蘑菇屋;右山之上,有可一瞰天地,“碧海蓝天无穷处,天涯望断尽风光”知著美景的览潮阁。左峰幽,右塔雄,文武双全。
距校门百余米,略近湾畔处,是道家名院 – 天后宫,建院年代比本市的建制尚早四百余年,香火经久不息;再稍远山梁处,是基督神殿– 江苏路教堂,迄今也逾百载,教众虔心无数。近宫远堂,仙道基督,学贯中西。
北侧众丘陵拥处,一条大路与校门正通。市博物馆居于此路右侧,为古之渊源考证地;人民会堂位于此路左端,为今之国事议政厅。千年历史,百官攘攘,政论古今。
大路两边经年梧桐,枝叶繁茂,连天成荫。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路上莘莘学子,川流不息。集贤校园,寒窗苦读;学成前行,大路朝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故此路美其名曰:大学路。
学校位置最妙之处在于其背后所倚海湾。此非一望无垠之开滩阔海,而是在远端湾口处,由栈桥和小青岛各自的长长堤坝从东西两侧仿若伸出一双坚实臂膀,环抱围护,两相呼应,竟生生捧聚出一汪碧水静湾。西侧,倚回澜皇阁,镇海平涛;东首,枕琴岛白塔,长明指航;面南背北,展东西校园,虚怀若谷;此状恍若浑然天成之“聚才湾”也。
青岛二中的前身是市立女子中学。解放后,改为男女同校。几经磨砺,发研奋起,超越原市立男校,著名的一中。逐步成为全市教研水平和学习成绩的最优中学,并持续多年独占鳌头。风云变幻,江山不倒。原来真正的缘由是在于此啊!
之前,还曾有一条城市排污水道横穿学校,硬生生将校园分成东西两院,中间只有一座石桥相连。一九八六年,政府出资修渠改道,在原来的明渠之上铺设了石板。至此,分隔两处的校园终可合为一体,困扰师生的乱冲浊气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余下的只有海风轻送,鸟语花香。
校园东院是高中部。由两幢紧紧相毗邻的三层楼房组成。前面一幢是典型的旧时欧式建筑,房内举架非常高,是平常房屋的一倍半还多。通廊外侧护墙都是镂空雕柱。楼顶处还建有一座高塔钟楼。令人偶发呓想,是否会有校工像加西莫多一样,每日敲钟召集学生上课?抑或在寂夜难平时,有爱丝美拉达的优美歌声从钟楼深处悠扬响起......
紧挨着的后面一幢是高中生上课的教室。记得在课堂里,学生每周一都会平行地调换一列座位。当时最盼望的就是能够临窗而坐。这样,每每课中,就可以随时欣赏窗外的蓝天白云,碧海黄沙。有时还可以远眺到湾内停驻休整的威威军舰,海面起舞觅食的翩翩海鸥,还有自己那颗早已扶摇直上,随风远行的自由之心。
校园西院是初中部。一栋六、七十年代最常见的简易四层板楼。每到课间,各层教室门前的走廊围栏处,挤满了欢声笑语的学生。夏日时常泼水嬉闹,冬天总会跺脚取暖,给这栋简陋灰败的楼房注入了生气和活力。
一九九一年,中学毕业后的几年,初中楼便拆除了,校外小操场也被稠密的住宅楼占了去。随后,高中部的前楼也翻建得不再相识。失去了钟楼,也许加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会因此殉了情,或是愤而出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