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重走少年路> 第1章 大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大院(3 / 4)

乳得按每小块来销售,仅有的一种食用油还需按人头限量供应。烟只有最低档的几个牌子,称之为雪茄的本地产“桥牌”土烟和略贵些的烤烟牌子“大生产”是销量最多的。瓶装白酒时有时无,更多的仍是用木制酒舀子量卖的散白干。茶也只是零星点缀了几朵凋零枯萎茉莉花瓣的碎茶高沫。幸好,糖果饼干的样式总算是比老店稍多了些,焦黄的炉果,挂霜的江米条,动物形状的小饼干,大坨的雪白冰糖块,如绵的红砂糖,还有那托盘里呈朵朵花瓣状盛放的橘色软胶糖,甜腻到满口粘牙,若粒粒珍珠般堆积的雪白花生蘸,香脆至齿颊留香,引诱得孩子们每间隔一会儿就踯躅到柜台前,留恋徘徊,暗暗地把口水吃了个饱。

合作社只有在应季蔬菜下来的时候,才会在店前的场子里搭起棚子卖菜。农村的马车一两周会运趟蔬菜进城,品种少得可怜,菜量也少有充裕。夏季蔬菜品种多些,每逢西红柿、黄瓜、茄子,豆角到来,大院的居民都是呼朋唤友地带上盆儿筐儿、或是麻袋,匆匆赶到合作社前的场子里排起长龙,一次买上够吃多半个月的储备,以免家中菜肴断顿。再待到秋末储备大白菜和土豆时,更是要一次买上足够一冬的数量。随后,大院里几乎所有的空地都成为了晾晒大白菜的营盘,白天,各家的白菜排兵布阵,每每紧紧密密;晚上,各家归来沙场点兵,回回清清楚楚。那个年代,鱼、肉、蛋、奶,也是有的,但很稀缺。而且只有到更远处,大一些的副食商店才能够凭票凭证购买,按人按量供应。买猪肉时,人们都要争着买肥的。白白的肥肉可以用来熬猪油,熬剩下的脂渣拌上白糖是孩子们轻易难得的美味佳肴。若是再煎上几块小刀鱼、又炸出一盘花生米、还能配上一段粉肠,那一定是逢年过节的盛宴了。

父亲在单位里的工作是负责铁路产品的研制和试验,经常出差外地参加会议和进行现场测试。每次父亲从北京、上海、广州或是其他物资供应较宽裕的城市归来,必定尽可能多的带回各种沈城稀缺的食品,甚至会包括花生、红豆、小米等定供的粮食。当父亲自外抵沈时,院里便会组织多个年轻力壮的邻居,集合到火车站台里迎接父亲。否则十几个大小行李,可真不是可以一人轻松扛回来的。父亲一进家门,母亲的首项工作就是给各家各户分配带回的劳动果实。东家五斤小米为粮,西邻三碗花生持年,南户两包枸杞成药,北门一只德州扒鸡解馋。记得有一次,父亲顺便从上海买回了一盒几十只装的泡泡糖,形状扁扁长长的,糖纸上印着一个吹着大大泡泡的女孩儿。全门洞各家,你三条,他五只的,都算是尝了回鲜。满楼的大人小孩都在比谁吹的泡泡最大。有的孩子会把一块泡泡糖掰成两半,决不舍得一次吃完而没了下顿的念想。

整个大院的住户都属于同一个单位。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出身职务各不相同,但共居一院比邻多年,早已不是亲戚胜似亲人了。邻里间艰难生活中相互照应,漫漫严冬里互相温暖。双职工家庭总会把请假停课的孩子托付给邻居在家的老人照看。我七岁时所读古本《水浒传》,就是在看护我的邻居家发掘出来的宝贝。

每年春节,孩子们笃定会到全楼各家,甚至其他楼内的熟识邻居,挨门挨户轮番拜年。除了能获得长辈们的夸奖外,几颗糖,一把瓜子,一个桔子都是美美的战利品。

夏季晚上,吃过晚饭,家家户户都会搬着椅子、小凳,结伴聚到院子里乘凉。大人们讨论着工作,闲聊着家常;有聚在一起打牌下棋的,也有如常地拿出半导体,围坐一圈收听评书的;孩子们则在大人四周奔跑嬉闹,欢声满院。偶尔大院里也会架上银幕,放场露天电影。这时,人们都无畏蚊叮虫咬,摇着蒲扇,端着茶水,密密麻麻、叽叽喳喳地集体学习了《金光大道》上的《创业史》,并由之深刻领会了“马尾巴的功能”那句很炫很时髦的时代术语。

1978年,院子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