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安徽,安庆府,安徽巡抚衙门。
从清顺治元年最初设在凤阳的凤庐巡抚,到顺治十六年改为凤阳巡抚,顺治十八年的安徽操江巡抚,安徽巡抚衙门于康熙元年最终设在安庆。
安徽巡抚衙门无固定的机构设置, 也不设官员。衙门内一切保管及办理文牍等事务,皆聘用书吏、承差办理,有时也调用侯补佐杂官员及武弁临时充任。
但今日的安徽巡抚衙门内,安徽各大官员却是齐聚一堂。
“禀抚台,据泸州知府唐传兴急报,短毛贼十万大军突袭六安,六安已经失陷,现合肥已处于短毛贼包围之中,求大人速调兵马支援!”
“禀抚台,颍州、凤阳、泗州等地联名来报,各地捻子作乱愈演愈烈,已快压制不住了。”
“抚台大人,短毛贼水陆数万大军已从龙湖进入安庆,宿松、望江两县已先后失陷!”
“......”
安徽巡抚兼安徽提督陈用敷一边听着来自各地的消息,一边焦急的来回渡着步,时不时的又看向墙上挂着的安徽地图。
下方,安徽布政使西成、按察使恩明、学政戴均元、安庆知府文仲瑛、怀宁知县赖康节等人站在那里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打扰到了陈用敷。
“砰~”
好半天后,陈用敷才怒不可遏的摔杯吼道:“不是说短毛贼十万官军在河南对战吗?怎么突然出现在了安徽?九江那里难道也失陷了吗?”
“西大人,北方的捻子又是怎么回事?本官不是让你全权负责剿灭吗?”
面对陈用敷的发怒,一众官员只得跪下安抚道:“大人息怒!”
西成更是慌不迭解释道:“抚台大人,下官已经在全力清剿了, 但是下官越是清剿,那些捻子乱党反抗得就是越厉害, 裹挟百姓整村整村的暴力反抗官府,下官也是有心无力啊!”
关于捻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其中最为可取的是两种。第一种认为:河南、安徽交界伏牛山中的土匪, 以"捻"为单位,一"捻"即一股、一伙之意,"捻子"最初是对伏牛山土匪的称呼,类似的情况还有关东的强盗们被称为"绺子"。
另一种观点认为:鄂豫皖一带的白莲教以募捐灯油钱为籍口向村民征索保护费,定期交钱供给一捻灯芯使之长明不灭,称为"入捻",十八、十九世纪清廷连续的禁教令使白莲教被迫转入地下,不敢亮出旗号,于是"捻"成了其帮会组织的代号,久而久之这个代号反成了正式名称,其追随者被称为捻子。
实际情况却是上述两种说法外加一些次要成因的混合物。
到了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人口增长和环境恶化的压力、官僚阶层腐化、很大程归咎于官府的腐败无能导致河防工程形同虚设导致的黄河连续泛滥,使黄淮地区的人们生活越发举步唯艰。
地方官面对无数头疼问题既无能为力也不敢将实情上报,因为上报或者试图有所作为反倒会因暴露出问题而被皇帝怪咎,无异于自找麻烦,轻则影响升迁,重则引祸上身。
全清朝的官场都在无所用心,靠编造假材料度日,尤以黄淮一带为甚,这一带既人口密集,问题繁多,乡绅文化亦被摧残殆尽,官府消灭了潜挑战者的同时也失去了现成的盟友。
当官府因无力解决人民的根本问题,外加自身腐化不堪最终沦为虚设时,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村民们需要自己组织起来,这些村社组织的目标大约有三:赶走官府征夫收税的胥吏;保护村庄免受匪类侵扰;规划邻近村落之间的势力边限。
这些村社既是自立的半军事共同体,又是生产互助组织,劳力短缺的家庭会受到其它家庭的义务帮助。
村庄之间的恩怨非常复杂,中国农村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寨风",往往相邻两个村庄甚至同一村庄内的两半部份,风气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