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树木惨遭破坏。
祈年殿由二十八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有四根“龙井柱”,高长19.2米,直径1.2米,支撑着上层屋檐;中间十二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在朱红色底漆上用沥粉贴金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外围十二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板,中间则是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祈年殿中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微些,名为金柱,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柱子叫檐柱,象征着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二十四根,象征着二十四节气。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有垣墙两重,分内坛、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集中内坛,于南北中轴线上,两坛由一座长360米、宽约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桥(也叫海墁大道或神道)相连。
丹陛桥两侧为大面积的古柏林。内坛西墙里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外坛西墙里有神乐署、牺牲所等。
天坛整体都体现出了“天圆地方”的一个哲学观,其屋顶颜色采用蓝色琉璃瓦,是因为受到了传统观念“天蓝地黄”的影响。
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的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则有具服台、望灯等。
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并修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
圜丘形圆象天,按三层坛制,高为5.17米,下层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为23.65米,每层的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是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伸,栏板、望柱也都为九或九的倍数,象征着“天”数。
天坛以严谨建筑布局、奇特建筑构造和瑰丽建筑装饰而著称于世。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的庄严宏伟,坛内还巧妙的运用了声学原理建造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体现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
祭天作为人类祈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文化行为,曾是中国古代先民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至清末,一直都举行祭天典礼,绵延至今约五千余年,可谓是源远流长。
天坛,按照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建立的国家祭坛,自起始共二十二位皇帝亲御天坛,向皇天上帝顶礼膜拜,虔诚祭祀。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祭天祀典,于1918年把天坛改为公园。
祭天典礼延续约五千年,即从历史角度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的祭天礼仪,展示了祭天文化。
三刻钟后,四皇子跟林翰及侍卫出园,脚步较快的来到马车处,上车里入坐,开始继续赶往下一站。
过了两刻钟左右,马车在一座府邸旁边停下。
“这便是第四处,午时已到,沄公子需不需要先去进食?”
四皇子看着府邸,随口道。
“不必了,四皇子饿了的话就先去吃些东西吧,饱了再继续游玩也不迟。”
“本皇子玩性兴起,没有体会到饿的感觉。”
“如此,那便游览这王府,见识一下与我沄府有何异同。”
林翰面向王府府邸,感兴趣的道。
“哈哈,既然如此,沄公子随本皇子来。”
“好的,请。”
三人迈入府邸,游览王爷的住处。
恭王府及其花园,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清咸丰元年(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此宅主人,名称也就由此而来。
恭王府占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拥有各式建筑群落三十多处,其花园位于恭王府后院,又名为萃锦园,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据专家考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