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一处平原上,一队流民正在休息。一个头裹红巾、狼腰猿臂的俊俏汉子正捧着一本书看,神情严肃,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忠义水浒传”五个大字。
“官人,吃点东西吧。”
正在汉子皱眉之时,一个身穿红罗挑绣战袍的女子走来,一把夺过男子手中的书,塞给男子一张饼。
男子抬头看向女子,笑道:“娘子来啦。于先生呢?”
女子靠着男子坐下,接过男子递来的半张饼。
“于先生和你一样,也捧着本书苦读,好像叫《明史》。”
女子将头靠在男子肩上,把玩着手中的飞石,随意的说道。
“于先生自称是明朝永乐年间的进士,自然想了解明朝的历史。倒是你我,竟是话本里的人物。”
男子苦涩的说道。
“这不重要啊!只要能与相公在一起,琼英便心满意足。”
仇琼英靠着张清的肩,笑着说道。
“前方据说是一个叫做清池的县城,我们便去那里吧。身处乱世,城里总归是安全些的。”
张清张臂搂住仇琼英说道,此生惟愿与娘子白头偕老。
清池城附近的一座村庄,高长恭挺枪跃马,一槊就将一个手持长矛的武将挑死。村庄的村长肝胆俱裂,当即就宣布投降。
高长恭头戴恶鬼面具,令人捉摸不透他的想法。他奉高华的命令,扫荡周围的坞堡、村庄。
仅仅三天的时间,高长恭就已经攻破了9个坞堡、11座村庄,为高华招收了近万流民。
“长恭果真骁勇。”
拿着高长恭送来的报告书信,高华又派出了一队负责接管村庄的小吏。
高华将距清池城较远的流民全部迁徙至清池城附近,合并为十座村庄。在村庄内没有常驻士兵,只有几队乡勇负责维持治安。
十座村庄围绕着清池城而立,算是清池城的屏障。日后清池城扩建,这些村庄就会并入清池城的外城。
在村庄内高华建有烽火台,一旦有敌人来犯,便点燃烽火台,城里的士兵便可迅速增援。
清池城地处平原,无险可守,高华若是分兵,只会被各个击破。因此,高华采取的是主动出击的政策,争取御敌于国门之外。
只要我把敌人都打死,就不会有人威胁我的子民。
“德明,派队士卒张贴告示,招募官吏。无论文武,但有一技之长,皆可毛遂自荐,我必选贤与能。但若是妄图滥竽充数,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高长恭的高效使得清池城已有的小吏不够用了。虽然王晙仍然能很好的处理一应事务,但高华急缺一批基层官吏。
当然,高华也有看看能不能找到几位历史人才的心思。
高华已经在城中建立了几座学堂,用来教育孤儿,教会他们知识、武艺,以及教会他们忠诚。
得益于渤海平原资源丰富,高华建立了数座伐木场、采石场以及采矿城。王晙也组织百姓开垦农田,再加上从浮水里捕鱼,城里的百姓可得温饱。
农田里种的是玉米、土豆、番薯等高产作物。这些农作物产量虽然没有22世纪那么多,但也相当客观。
玉米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已经传入中国,清雍正年间在全国推广;番薯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土豆在16世纪时已传入中国,清代已经成为主食。
这些农作物被高华在几个来自清朝的村庄里找到,然后推广至整个清池城。
高华还在清池城建立了牧场、驿站、纺织作坊等建筑,不但制造了不少工作单位,而且在最大可能的发挥人力作用。
受限于马匹的数量,高长恭统帅的骑兵部队只有两百骑左右。
于是乎,高华就盯上了东面的后金营地。他们最起码有上千匹马、数千头牛羊,考虑到其中有数百匹战马,几百名八旗骑兵。高华决定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