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了几件不痛不痒的小事后,此时吏部尚书杨帆出班奏到:“启禀陛下,镇北军虽大胜狼蛮军,但老燕国公也因为心力交瘁为国尽忠了,如今镇北大将军不可空缺,朝廷需尽快拿出人选,统领镇北军,避免狼蛮去而复返。”颜轻心说,终于还是来了,且让我看看朝廷到底拿出个怎样的章程来。紧接着,兵部尚书崔阶出班奏到:“启禀陛下,臣兵部虽不涉官员任命,然北地多战乱,有关军事调度,粮草转运,马匹供给等方面兵部还是多参与其中,臣以为应就近提拔北境将领,一是能即插即用,新任镇北大将军不必再重新了解地理,气候,粮草等信息,可以随时应对狼蛮方向的突发事件;二来就近调度军队将领也可使新任镇北大将军迅速走马上任,避免镇北军人心浮动,途生祸乱。”“哦?你可有人选推举?”永德帝问道。崔阶赶忙回复:“启禀陛下,臣以为太原总兵,宁远侯崔禄忠君体国,文武双全,可担此任。”
大夏朝不设宰相,文官政事方面设吏,礼,户,刑,兵,工六部以及督察院,御史台,大理寺等九大行政机构,因此上述九大行政机构长官也就是官居一品的九卿;武将军事方面设镇北大将军和镇南大将军官居一品。因此在朝堂之上由兵部尚书推举可谓是分量不小。然而永德帝不置可否的问:“燕国公,你怎么看。”颜轻心想,你这不是明知故问么,我能说什么,说你得封我做镇北大将军?这永德帝明显是当婊子还要立牌坊。虽然心里不禁腹诽,但是颜轻仍旧恭敬回答:“启禀陛下,臣初登朝堂,不胜惶恐,且年少浅薄,实无想法可言。”“那郑国公说说看。”永德帝直接问下一个。郑国公赶紧出班奏道:“臣以为不妥。”看皇上没有接话的意思,他赶紧补充道:“臣以为镇北大将军是我大夏北境柱石,不可谓不重要。如今狼蛮新败,已无力再战,朝廷当谨慎推举镇北大将军,不可操之过急。李部堂提议就地推举,臣以为不妥。如果军队就近,或者就亲推举,难免会滋生将领划地自治,拥兵自重。臣以为应就全国总兵官,无论南北推举合适人选担任镇北大将军。”说完郑国公还用眼光扫了一眼颜轻。“臣附议,郑国公所言极是,北疆上柱国需慎之又慎,不过臣请为郑国公补充。臣以为人选推举不必只着眼于总兵官,所谓报国之忠,莫如荐士,负国之罪,莫如蔽贤,陛下可拟推荐人选,由臣等与陛下共同参详廷推。”此时御史大夫王同出班奏道。
颜轻在到达京城后足不出户一直在研究朝堂局势,此时情况看似复杂,却逃不过颜轻的双眼。当朝永德帝共四子长子太子楚伯元,二皇子楚仲元,三皇子楚叔元,四皇子楚季元,除四皇子年龄尚小,前三位皇子明里暗里早已开始争夺大统。原本太子楚伯元地位稳固,可是自先皇后去世后,永德帝立二皇子母后贵妃王氏为新后,让同为庶出的二皇子自觉压了太子一头,因此联合三皇子与太子在朝堂上争夺不休。由于祖制宗室王爷不上朝,因此各位皇子也就有了自己在朝堂的派系以及代表人。兵部尚书李阶是太子亲舅父,而其推举的宁远侯崔禄则是太子一派;郑国公赵显则是二皇子岳父则是江南人士,家族富甲天下,开国未立军功却因资助军队而名列国公,其派系高官多为南方人士,他否定兵部尚书的说法阻挠了太子派系的行动也旁敲侧击地指出新任燕国公接任的不妥,既维护了集团利益又报了刚才折损颜面之仇。而御史大夫王同则出自太原李家与三皇子母后贵妃李氏是为本家,因此代表三皇子附和了二皇子派的意见,却又改变形式,意图增加自己派系的话语权。颜轻心中暗暗嘲讽各家太早暴露意图,尤其是太子派推举出来的宁远侯不可能胜出,过早立靶子可不是朝堂争斗的好习惯。
永德帝沉吟半晌:“众卿家所言均有道理,但朕以为此事虽干系重大,需从速处理,但却不差此一两日。朕需要好生思虑一番。今天就到这吧。”随着大太监高呼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