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心想,薛仁贵和高侃都是唐高宗时期的名将,不过那是后话,现在他们还只是二十七八岁的中级军官,正好借此机会把他们提拔起来,让他们成为自己起家的嫡系将领。
于是他便亲自召见薛仁贵和高侃两人,与他们畅谈一上午,午饭还和他们同桌共饮,表现的十分亲切。
临走之际,李承乾又给他们画了一个大饼:“两位校尉,如今北方的战事已定,只有东面的高句丽国,虽然已经向我大唐称臣纳贡,但是却从不安分,屡屡进犯我大唐边境。
高句丽国不比北方胡人部落,他们有城池有耕地,进可攻退可守。
对于这种有稳固后方,并且还拥有精兵二十万的藩属国,我们决不能像治理草原一样,对高句丽实行羁縻统治。
只能灭掉他,设立州郡,由朝廷安排流官直接治理,这样才能永绝后患。
三年之内,朝廷必定会兴兵东征高句丽,如今跟随至尊征战半生的元勋们都已垂垂老矣,朝廷现在急需像两位校尉这样,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才俊。
待本太子回到长安,一定向至尊当年陈述两位的功劳。别的不说,本太子在此可以向二位许诺,一定晋升两位为将军。”
薛仁贵和高侃目前是从六品上的校尉,距离他们最近的将军职位,是从五品上的游击将军。
以军功而晋升一级,这也正常。因此他们自然对李承乾的许诺深信不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李承乾又鼓励他们道:“好好努力吧,现在正是好男儿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大好时机,将来的天下,本太子还需要二位倾力辅佐,望卿等勉力行之。”
……
回长安的路上,李承乾又和李勣讨论了对高句丽国的政策问题。
“李公,至尊的意思,他是想和前隋一样,发兵灭了高句丽,而不是仅仅接受它称为藩属国。
但是左仆射,中书令,谏议大夫等一众老臣都反对出征,还拿隋炀帝亡国身死的教训给至尊说教。
你说,这个高句丽,我们灭还是不灭?”
李勣说道:“回殿下,如今北方边患,大体也只剩下了高句丽一个,灭国也行,安抚也行,都没毛病。”
“话不要说的这么滑头,现在不是朝堂争论,就是你我二人交换意见,你大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用顾虑其它。”
“那殿下您的意思呢?”
李勣这人心思缜密,为官谨慎,不过另一面,他又勤于王事,兢兢业业,绝不是那种墙头草吃干饭的庸碌之辈。
所以李承乾也不为难他,而且直截了当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灭它!”
“殿下英明睿智,如今我大唐军队兵锋所指,势如破竹,高句丽不过去撮尔小邦,抵抗我大唐军队,犹如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那好,如今你是兵部尚书,调兵遣将的事就有劳李公多多费心,三年内练兵三十万,有难度吗?”
“老臣定当竭心尽力,不负至尊与殿下的重托。”
……
大唐能在短期内迅速集结兵力二十万,并以雷霆万钧之势,半年内便灭掉了不可一世的薛延陀汗国,
这让西突厥可汗大为震恐,于是赶紧低头认错,上书称臣请罪,并派出儿子前去长安,向大唐皇帝朝贡献礼。
这样一来,西域便不战而和。对于老百姓和西域守军来说,自然是大好事。
不过对于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以及他手下的三万将士来说,这可没有什么值得庆祝的。
你想啊,他们千里迢迢,行军两个月,驻守四个月,辛辛苦苦,饱经风霜,结果一箭未发,寸功未立,劳师远征却无功而返,这谁能接受的了?
于是这些官兵气败坏,无视军纪法度,对焉耆镇内的百姓和商户大肆抢掠。
侯君集由于收受下属的贿赂,也为了笼络军心,所以就睁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