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6年,弘治三年。
朱祐樘下令,恢复王越都察院左都御史之衔,召他掌都察院事。
这是因为云南边境有变,朝臣中,杨逊、马文盛等均上疏举荐王越,朱祐樘想让王越再度披挂上阵。
不过,因为季源等人的反对,最终,不得不收回成命,命王越以左都御史衔致仕。
同年,朱祐樘另外派人,去云南调集兵马,驱逐侵占云南边境的缅甸贡榜王朝,再次失败。
一开始,云南方面的明军虽然败了,但却不敢如实上报。反而将缅兵饱掠后的撤退视为“望风而逃”,传为捷报。
原本历史上的清军也是这样。后来乾隆派人去云南调查,才知道捷报都是假的。
不过,这个时空,朱祐樘并没有派人去云南调查。他是在第二年,收到黔国公沐琮的奏报后,才知道真相的。
1767年,弘治四年。
缅甸贡榜王朝攻破阿瑜陀耶城,暹罗大城王朝灭亡。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中暹大米贸易兴起,许多华人移居暹罗。此时战乱回国,也把暹罗的消息带了回来。
第二任河仙宣慰使莫天赐,也将暹罗亡国的消息上奏朝廷。
莫天赐是在天顺三年(1735),其父莫绍源逝世后,被朱祁镇册封为第二任河仙宣慰使的。
在莫天赐的奏报中,详细说明了中南半岛现在的形势。
缅甸东吁王朝、暹罗大城王朝这两个大明的藩属国全都灭亡,万象、占巴塞、琅勃拉邦、柬埔寨等小藩属也受到贡榜王朝的袭扰。
暹罗只剩郑信所在的沿海一隅之地还在坚守。
缅甸贡榜王朝,大有统一中南半岛之势。
在海西交州,世代镇守安南、挂征南将军印的黔国公沐琮,也将中南半岛的情形奏报上来,印证了莫天赐奏折中所说。
并且,还说了明军在云南战败的事。
朱祐樘收到消息,知道云南、海西都暴露在缅甸的兵锋之下,顿时明白中南半岛事态的严重性。
当即,召集群臣,商议征讨贡榜王朝之事。
廷议之初,便处置了云南谎报军情的明军负责人。去年举荐他们的朝臣,也都受到牵连。
随后,群臣再次推举主持云南战事之人,先后举荐七人,朱祐樘都不满意。
吏部尚书屠滽举荐王越,说:“此等重任,必须要用这类人来担当。”
朱祐樘这才满意,命王越官复原职,加封太子太保,总制云南、海西的边务,兼云南巡抚,主持征讨缅甸之事。
王越认为,大明对中南半岛的情况并不了解,且此事涉及缅甸、暹罗等藩属国之间的战争,应当首先探查中南半岛情报,并联络大明的海外藩属,然后才能汇聚大军,一举平定缅甸。
对于王越的建议,朱祐樘全部采纳,命其派人联络大明的海外藩属。
于是,王越派人联系越南、柬埔寨等大明在中南半岛上的藩属国,以及河仙莫天赐、暹罗郑信,命他们出兵,合攻贡榜王朝。
郑信是暹罗华人。其父为华侨,母为暹罗人。
王越派人到达暹罗时,郑信正在集合暹罗军民和华人,造船扩军,以图收复阿瑜陀耶城。
听说大明也将派兵征讨贡榜王朝,郑信振奋不已,当即便答应了明朝出兵合攻的要求,积极备战。
在这个时空,由于明朝清楚中南半岛的情形,所以没有像历史上的清朝那样,在不清楚缅甸形势的情况下,就贸然出兵。
因此,贡榜王朝并没有撤兵北上,郑信也没能趁机收复阿瑜陀耶城,更没有在吞武里加冕为暹罗国王。
而明朝则依河仙宣慰使莫绍源、垄川宣抚使施班让的先例,册封华人郑信为“尖城宣慰使”。
河仙宣慰司、越南国也都听命出兵相助。
不过,柬埔寨却拒绝了出兵,只说大军到时绝不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