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军节度使判江南西路事吴文接到了开封府传过来的八百里加急文书。细细看过文书后,吴文在节度使府陷入了沉思。
自从去年南唐被平定后,宋国将南唐旧地分割为若干路,依照路府州县的旧制任免官员考课政绩。
由于是初定,所以正常的文官知州还没有全面推行,地方上依然以军管为主,但是尽量都是安排吴文这样文武双全的干吏作为节度使或者转运使的人选,在中枢想来,武可定边,文可抚民是这段时间南唐地方官员的最理想状态。
吴文曾经以先锋官的身份参加过灭后蜀之战,在灭后蜀后,又在地方上做过转运使,对地方财政和行政见解独到,所以在赵匡胤的力主之下,吴文做了镇江军节度使兼判江南西路事。
大宋开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教训,节度使一职在开国后尽数夺取实权,成为立有大功的文官武将的虚衔,吴文的实际差遣是判江南西路事,出任地方,一般被民间称为使相,权威极大。
看到加急文书上面洋洋洒洒的数百字,吴文越看越是佩服。
皇上北征,监国坐镇中枢,而这一套关于江南商税农税的方略,使得原本难以下手的江南财税问题如同拨云见日,看的是清清楚楚。
“来人呐,节度使府和建康府所属官员,半个时辰后在节度使衙门议事。”
半个时辰后,吴文身穿紫袍,坐于床榻之上,下面依次坐着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等一众官员。
“诸位同僚,本官刚才收到一份开封府的命令,要求我等在江南西路推行振兴商业的政策。诸位同僚可有什么好主意啊。”吴文开口说道。
吴文才一开口,下面众位佐官议论纷纷。
“振兴商业?”
“监国和赵相想要做什么?”
“前些日子不是还在说农税吃紧么?怎么又说道商业去了?”
“自古圣人以农为本,如何国朝还要振兴商业?”
一众官员七嘴八舌,吴文也不制止,端着茶杯看着,不发一言。
虽然江南地区节度使,转运使,知州,通判等高官是由朝廷任免,但是由于江南地面新定,不可能一朝一夕换取所有的官员,所以大多数原来的南唐地方没有明显劣迹的中低级官员留任,于是节度使下辖的佐官和建康府下辖的各署,十有八九还是旧人。
能够在地方佐官一直不倒的人物,除了自己是玲珑剔透滑不留手之外,家族在地方上的背景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评标准。
如果没有一点背景,来地方做官,不管是修路架桥这些善政,还是收税,剿匪这些具体事务,都足以让一个官员焦头烂额,疲于奔走,到头来还没有什么成绩。
吴文里看着下面一大群满脸正义,仿佛一直为国朝打算的官员,心中想到:说着拥护国朝的是你们,私下里偷偷抗税叫苦的也是你们,集市上日进斗金的是你们,旷野中田土无数的还是你们。说你们是国朝的支柱,按照皇上藏富于民不抑兼并的国策来看,确实也算是;说这一群是大宋的蛀虫,好像也有道理。
如果是在平后蜀的军中,吴文早就将一众心口不一的官吏砍了脑袋。但是在地方上做转运使的履历,使得吴文对官场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先不说话,看你们要说个什么花样。
终于有一位推官忍不住了,提高音量,向吴文拱手问道:“使相,这监国和赵相、卢相到底是何用意呢?请使相示下。”
其余官员听到有人询问吴文,也纷纷停止交头接耳。
吴文慢吞吞的喝了一口茶,说道:“监国交代了几项事务,用于鼓励商业,我现在给大家分说一下,诸位同僚一起参详。”
“第一,在江南路开始拍卖冠名权,最高可以上到节度使府,其余冠名的名头,责成江南西路自己妥善安排就是。”
说出第一条后,过不如吴文所料,一众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