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相传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齐天保六年,在此创“建国寺”,后遭水火两灾而毁。
唐初,为歙州司马郑景住宅。长安元年慧云和尚募银建寺。延和元年,前堂睿宗敕令改名为相国寺,并赐“大相国寺”匾。昭宗大顺年间被火焚毁,后重修。大宋建隆三年五月,又遭火灾,后又重建。至道元年开始大规模扩建。
历经数代,大相国寺规模越来越大。
在大相国寺门口便是御街,街市原本十分繁荣。
到了大相国寺,这寺院的山门比着御街的街道退后了数十步,于是在山门口形成了一个广场。
周边店铺辐辏,又紧紧挨着景林宫,故而人来人往,摩肩擦踵,乃是东京开封府最热闹的所在。
相国寺的山门旁边的墙上,经常张贴着各种告示,有官方文告,也有海捕文书,更多的是商铺作坊招人。
于是在墙边便有很多寻找活计的汉子,有些是没有活计寻人雇佣;更多的是店铺中伙计出来招徕生意。
魏羽几人才到相国寺门口广场,便看到一个布帘子,架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
上面四个大字“我善治木。”
那便是招揽生意的木工房了!
赵德芳便让身边的家中管事上去接洽。
不多时,两人身边带着几个木匠,往城外庄子而去。一般这样的生意,木工房会派几名师傅去,先实地丈量,估计要使用多少木材,到时候再调集木材和人手,按照东家的要求正式开始制作。
顺着御街一路南行,过朱雀门往右,便是魏羽先前租用的皇庄位置。
既然是做水车,几名木工房的师傅便站在庄子外的河道旁,随手捡起河边的一截枯枝,用力将枯枝丢到河中。
一边默默计数,一边看着枯枝顺水漂流的距离。尤其在几处枯枝飘得极快的位置,留了些心。
魏羽虽然从前世而来,但是从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忍不住问道:“师傅,这是何意?”
领头的木匠师傅,四十有余,见到魏羽问话,师傅回到:“小人在测河水的力道。这水车必须修建在河水力道充足的地方,而且间隔也有讲究。刚才树枝漂流得快的地方,河水力道充足。小人会根据这个标下几个点,然后在间隔合适的位置,确定水车选址。”
魏羽恍然大悟,自己虽然在前世科学加持下,眼光远超这个时代。但是大宋民间的智慧的丰富程度,却也远超自己的想象。
反倒是赵德芳,觉得这选址,取点,做水车,比那夫子讲的之乎者也要好玩得多,于是,在他的强烈要求之下,木工师傅无奈,让赵德芳参与了选址的商讨过程。
于是,庄子旁边,魏羽靠着一棵柳树,百无聊赖的看着身穿明黄袍子的赵德芳手里抓着一大把枯枝,站在河边,跑来跑去。这就是大宋就有的那种无聊的甲方么?
等到选址确定后,便是木工们计算木料。
“东家,小人在河边选到五处可以装水车的位置,按照刚才管事所讲,这水车要连接磨坊。这五处水车,都可以带动三百斤的石磨,现在冬天,河水枯竭,其他季节,河水力度更大。”
大宋的三百斤石磨,便是一个时辰可以磨精细粮食三百斤以上的大磨了,魏羽略略一算,五座水车一日一夜可以磨粮食一万八千斤。大概石灰石和水泥熟料也应该这个数字。
如果雇佣工人日夜不停守着水车,估摸着一整天可以生产十四吨左右的水泥。
大宋第一个水泥厂,能够到这个规模,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