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江湖行> 第四百五十九章 中平六年(一百五十五)外传云长(三十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五十九章 中平六年(一百五十五)外传云长(三十五)(2 / 4)

离了杨奉的乱军,从此投靠了曹操,开始了他自己的戎马一生。此前和徐晃也有过交集,只不过徐晃这人十分低调,从来不显山露水,不论跟谁作战或者比试都是半斤八两的样子,实在算不上出彩,直到今日身负重任,才知道原来此人武艺并不输于庞德。他和庞德一个内敛,一个张狂,而两人都是多年来深藏不露的曹营高手,没想到近来接连被我遇到,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该感慨一声时运不济。

此时大水虽然退去,但是由于樊城地势较低,所以城周附近仍然被水围困,我军也仍然没有放松对樊城的包围。只是徐晃既然来了,那么后续曹操的兵力肯定会接踵而来,留在此地也不是长久之计,若是樊城真的没办法立时打下来的话,那么退兵也只能是我军唯一的出路。虽然说在战略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可是

此战俘虏了几万曹军也算是给荆州兵团增添了许多战力,可以说是剑走偏锋另有所获。只是在我心中一直想着左慈预言那事,距离我五十八岁寿止之日只剩下不到两个月了,如果左慈的预言一语成谶,那么我死了不要紧,可这孤军北伐的数万大军该何去何从。因此为了保障起见,在击退徐晃的援军之后我还是命令军士烧毁营盘,开始向后退去。徐晃就像一只狡猾的狐狸一般,在被平儿和廖化击退以后并未走远,而是一直在暗处观望着我军。见到我军撤退,便立刻重新回到前线占据了偃城,缓缓地接连军营陆续推进。

徐晃兵力不多,无法解救樊城之围,可是他也不肯松懈半分,始终连接樊城附近安营扎寨,并用弓箭向城中射去书信,告知城中百姓和将士曹操并没有放弃他们,并让他们相信援军肯定会继续赶来,据说城中被困之人接到了徐晃的书信以后信心倍增,因此导致我军久攻不下,破城难度又再次上升了许多。

紧接着北方的消息就陆续传来,先是曹操要亲自带兵来解樊城之围,可是临行前却在侍中桓阶的劝说下改变了主意。根据细作回报,那桓阶审时度势,对曹操说道:“大王执意亲自率军南下,是不是认为曹仁不能正确的估算目前的形势?”

这话本来说得相当无礼,毕竟南部重镇被围,又兼之于禁七军被破,整个许都目前岌岌可危,众大臣都在极力劝谏曹操迅速南下平乱,可唯独桓阶这样说,若是换了别的君主可能斥责一顿也就不作搭理了,可桓阶之所以敢这样说,正是因为他的主公不是旁人,曹操在这方面异于常人,从来不会说因为自己具有远大的谋略就轻视部下的建议和提议,这也是他能横扫各路诸侯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有像曹操一样这样肯听取部下意见的主公,例如好谋无断的袁绍,手下也是能人异士无数,可是每人一张红口白牙在那里滔滔不绝阐述自己的看法,袁绍只会听得头疼耳炸,却毫无主见和当机立断的办法。可见“谋”与“断”二者互不可少,曹操正是这两方面兼得,又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又能及时作出相对应的正确判断,所以才在这片乱世大地上逐鹿中原如许多年。

曹操见桓阶这样问,便坦然答道:“曹仁乃国之重臣,自然不会料事不足。”于是桓阶又问道:“既然不是因为这个,那么大王是在担心徐晃和吕常他们

不尽心尽力吗?”曹操答道:“徐晃临危受命,身负国家重托,怎么可能会留有遗力!”桓阶跟着说道:“既然如此,大王为什么还要亲自前去呢?”

曹操虽然是可以听取别人建议的人,但是他本身对自己的军事才能非常自负,因此在这个节骨眼上才笃定认为此战没有自己不行。可是听到桓阶咄咄逼人的质问,曹操忽然也有些茫然——难道军中各位将领已经成长如斯了吗?面对如此穷凶极恶的北伐军,居然无需我亲自出面也可以应付的了?

曹操的失落转瞬即逝,自然不会让桓阶和一干臣等看出来。曹操回道:“我只是担心敌人的数量太多,而徐晃的兵力太少,不能应付。”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