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阿鞅初见,是在十一岁那年。
秭归城是楚阴国的都城,在战乱年代,秭归城,并不比国中其他地区多出繁华几许。
母亲心善,常常会在城南摆摊施粥,救济贫苦之人。城南多为流民聚集之地,大多是从外地而来的难民或城中孤苦无依的老人、孩子,或因战乱流离失所,或因天灾人祸丧失家园。他们的生存,大多依赖城中好心之人的接济。
公元前242年,临近过年还有几天,大雪断断续续下了几天,满地清白。母亲和我说,这一年冬天,仿佛格外寒冷,秭归城南一隅冻死了好多人。
十二月二十七,是日大雪,临近年关,府中上下都忙了起来,哥哥也在父亲的要求下跟着管家打下手。母亲吩咐仆人收拾出一些闲置的御寒衣物与食品,吃过午饭,母亲带着我一同去了城南。
马车平稳前行,许是今日大雪满天,格外寒冷,街道鲜有行人。
不知行了多久,马车终于停下,下了马车,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几要被大雪覆盖倾塌的破庙。
“到了,姝儿,我们拿上衣物食物进去吧。”我接过母亲递来的衣物。
此时,脚下的积雪恐怕已有三尺。雪花一片片落在脸上、身上,万物仿佛都笼罩在白色之下,有种说不出的宁静安详。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母亲口中的流离失所之人。
仆人们走在前面,推开寺庙吱呀作响早已损坏的门。
前脚刚踏进去,便看到了地上将灭未灭堆着的火柴,即将燃尽的柴火堆挣扎着发出微弱的火光,试图为驱散潮湿黑暗与严寒做出奉献。
我带着些许不敢表露的好奇环顾庙里的一切。
想必是早已无人供奉,庙里的一切都显得破败不堪。目光落在地上坐着的这些人身上,隆冬之际,他们的身上多是单薄褴褛的衣衫,说是衣不蔽体也不为过,蜷缩着紧挨在一起抱团取暖,隐隐能看到他们因寒冷而颤抖的身躯。严寒似乎让他们失语,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
恍惚中,我看到他们颤抖而无法发出声音的发紫的嘴唇。
“姝儿,还愣在那里做什么?”母亲回头看了我一眼。
我恍过神来,不知何时,母亲和随从们都已经开始为这些人发放衣服和食物。
“哦,好的,母亲。”说着,我赶紧拿上一些衣物搜寻着走向那些手中还未发放物资的人,将衣物一个个递给他们,他们伸出皲裂的手接过衣物,连声向我道谢。
人群渐渐有了一些骚动,恢复了一些生机。
“奶奶,这些食物我们可以吃吗?”一个稚嫩的童声响起。
“是啊孩子,快吃吧,谢谢面前这位姐姐。”
“谢谢姐姐,谢谢姐姐。”
“不用谢不用谢。”我看着面前这个大概七八岁的女孩以及老人赶忙摆了摆手。
“感谢夫人,好人自有好报啊!”
“感谢夫人……”
“……”
人群中感谢的声音此起彼伏,我看着这些母亲口中无家可归之人,又看了看母亲,母亲的脸上满是欣慰。
母亲带来的还有一些做饭的厨具,仆人们又开始忙活着搭建简单灶台,做一些简单的热饭热粥,为这些无家可归之人驱寒取暖。我也加入了他们,手忙脚乱忙活着。
吱呀一声,门外探进来一个脑袋。眼睛在寺庙内打探了一圈,看到我们,明显是一愣,站在门口并未进去。
也许他是没想到这里除了那些流浪之人还会有其他人吧。
母亲听到声响,也停下手中的动作,向门口走去一探究竟。
“是鞅儿呀,快进来,小心冻着。”说着母亲就将门外之人推了进来。
我跟在母亲身后,悄悄打探着面前这个披着白色斗篷比我高出一个头的少年,庙内光线太暗,看不太清五官,不过,看身形,应该是和我年龄相仿,看其气质体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