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林高中毕业后回队当农民。19岁的他身强体壮,是社员们认可的正劳力。
家里常年透支,兄妹四个,他是老大,成为正式劳力,自然要为家庭分担负担。他珍惜出勤,赶早工、续夜工一次不落。
第一年挣得工分有400多工,和父母挣的工分累计有900多工。可年终分配的工资只二角八分,全家还是透支20多元。
这一年的年终分配,他们生产队是全公社最低,让人戏称是“飞马牌生产队”。因当时的飞马牌香烟每包是二角八分,队长李明受不了这个讽刺,就甩纱帽不肯干了。
一个生产队也有一套班子,并有6人组成。大队干部在班子里面挑选队长人选,两个副队长都不愿承担,民兵排长、妇女队长和老会计自然不能胜任。
不知是谁出的主意,大队领导就找上了李晓林。父母怕儿子累坏身体,就以不懂农时季节来拒绝。
大队干部改策略地找了李晓林的奶奶,老人觉得孙子当上队长是给李家长脸,就答应劝劝。
面对儿子儿媳的埋怨,老人说:“我们李家能出人头地的只有晓林。你们怕儿子累垮身体,他全年工分挣得最多,还不是干苦力挣得来的?同样出苦力,让他当队长有啥不好?你们是不是不想让儿子有出息?”
老人的话有据有理,父母也就不再反对。
就如何当好队长,奶奶还帮孙子出主意,让李晓林留住李明,因为老队长甩纱帽当了社员情绪肯定有抵触。对新队长的工作不利,留用李明不但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且还可以借鉴管理经验。
李晓林采纳了,他是个有抱负的青年,若能改变生产队的面貌,也是一件体面的事。换句话说,不当队长也要在田里劳动,想改变队里的面貌,有什么好的想法和主意人家不一定采用,自己当了队长就能直接用上。
拿定主意后,在大队干部再次上门做工作时,李晓林就开条件,李明不能离开队委班子,还要让他当第一副队长。
大队干部认为,李明既然甩了纱帽就不会再任队干部,再说队委班子都6人组成,多一人不符组织编制。
李晓林坚持,如若不答应就不接受,大队干部妥协了,但李明的工作让他自己去做。
李晓林就去了李明家,李明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
李晓林就开导:“李明,你比我大不了几岁,也是个青年。除了文化低了点,在队里是把好手。大队动员我当队长,我就开了留下你的条件,他们作了妥协,这是我的真心实意,因为我需要你的帮助。再说,我们队虽说全公社分配最低,也不是你的责任。你一直很认真地按照上面的步骤指挥着生产,粮食产量低是因为队里低洼田多,打比方说全大队是一个盆的话,我们队就是一个盆底。去年的雨水特别多,又不是你造成的,如果没有遭水灾,我们也不会是最落后的生产队,你说是不是?”
也许李晓林为他开脱责任,李明的情绪不再抵触了,他不解地问:“你也知道这致命伤,何必再去趟这混水?”
李晓林调侃说:“这还不是你甩了纱帽?大队就找不出人选地找上我来了。”
李明排斥地说:“你拒绝不就得了。”
李晓林就分析现实:“我能拒绝得了队长,但能拒绝得了队里的贫穷吗?你我能走出这个生产队?老兄,我们都是青年,你当初接受当队长还不是想做出一点成绩?这个你不会不承认吧!”
见李明点点头,李晓林就劝导说:“一个人的能力有限,那我们两个的能力合起来,总能强大一点吧!再说我也不希望你受到这个天灾的挫折,就放弃自己的前程,人谁不想要面子?你就甘心消沉?”
李晓林的话触动了李明的内心,他羞涩地笑笑说:“晓林,你不愧为高中生,说的话很在理,我是想有所作为,可我没方向。”
李晓林就鼓励说:“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