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王家乡,真是一副截然不同的美景!
路边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农田,远处则是占地广阔的工厂,整齐划一的二层平房住满了居民,时不时就有骑着自行车的民团成员闪过,一切都显得是井然有序、生机勃勃。
来到路口的检查站,安医生制定的规矩还在执行,不过守在这的民团成员却立刻就把王玉堂给认了出来。
“王老板?你、你怎么是这副打扮?”
“穿成这样不行吗?”
“倒不是不行,可你平时都是西装革履,前呼后拥的一群手下跟着,今个怎么自己来了?”
“闲着看看,你们就不用先报告给杨镇长他们了。”
“那、那我陪着王老板转转吧,让你一个人行动,我还是不太放心。”
“也好,那你就给我做个向导吧!”
既然遇到一个有心人,那就正好给王玉堂带个路。
因为南方诸省爆发的水患,无数民众流离失所,选择涌入上海地界的也是翻了好几倍。
根据杨老登的报告,现在王家乡的居民已经暴增到27000多人,所以王玉堂走了一阵,随即就看到了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
挖地窨子的、盖二层平
房的,密密麻麻的建筑大军就仿佛一群蚂蚁。
可即便是这样,隔离区曾经使用过的那些帐篷,现在也都被重新利用起来了,乡公所一带的区域,简直都拥挤的喘不上气来了。
幸好杨老登他们安置流民、乞丐的经验丰富,整体来看是杂而不乱,情况尚在控制当中。
“王老板,要不要先去乡公所坐坐?”
“不,咱们先到别的地方去转转。”
“那咱们去市集看看?”
“是乡公所后面那个吧?”
“对对,每天都非常的热闹……”
说着民团成员就主动带路,将王玉堂引到了乡公所身后。
这边在原本的规划中是拨给仓库用的地儿,后来因为进进出出的人员、物资太多,又比较接近乡公所,慢慢的、自发的就出现了摆小摊的商贩。
可现如今不一样了,不但街道两侧建起了许多铺子,整条街的长度还被延伸了三倍,来来往往的行人可是非常之多。
这里面有工厂的工人,有自耕的农民,还有尚未分配工作的新人,看着就给人以一种非常兴旺的感觉。
融入人群的王玉堂,兴致勃勃的边走边看。
顺道还给自己买了一包牛马件
,吃的是津津有味。
看到自己的付出、努力变成了这般祥和的景象,他的心情可是非常的愉快。
“王老板,我听我们队长提起过,现在王家乡的工人已经有6000多人了,大家伙的日子过的越来越有滋味,特别是那些作坊,生产出来的各种原料在外边是供不应求呀。”
“是吗?那可是大好事。”
“谁说不是那,附近已经有洋人跑来买地建厂了,就为了离咱们的硫酸作坊更近一些。”
“对了,火柴厂怎么样了,领我去看看吧!”
“那咱们这边走,火柴厂一切都好,现在我们家里头用的洋火,都是咱王家乡自己生产的了……”
逛遍市集后,两人就改往火柴厂走去。
民团的人不会明白,和平时期的火柴厂,战时分分钟就能转产变成炸药厂,王玉堂建立它的初衷就是悄悄的培养人才,然后在生产点违禁品。
不过在去火柴厂的途中,王玉堂却突然听到了阵阵的读书声,脚步一缓、立刻就被吸引了过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在路边一间敞亮的房屋中,一块简陋的黑板前,一个30多岁的长衫男
人正在教一群孩子念三字经。
那么坐在小板凳上的孩子,年龄从4—5岁到13—4的都有,他们软软糯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