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10个年头,大清王朝的衰败景象并未有改变的迹象,反倒即将袭来一团更大的尘霾。
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军宣布正式起义,拜上帝会会众万人集结,自金田村北上,浩浩荡荡,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咸丰帝可谓闻风丧胆,龙颜枯萎,一时间吓得六神无主,方寸大乱。朝廷百官束手无策,腐朽惰化,灭亡之势尤为凸显。
情急之下,咸丰帝紧急下谕“诏罪己”,以求得百姓和上天谅解。
据史料记载,罪己诏的颁布一般在三种情形下使用。第一,全国出现重大的灾异情况;第二,皇权朝政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刻;最后,就是帝王治朝理政出现重大失误。历史上,皇帝“诏罪己”的情况并不少见,直至后来,“诏罪己”已然演变成了“政治秀”。凡是出现错误,就表现出一个勇于承担错误,敢于承认责任的认错态度,至于有没有下文,采取没采取补救措施,这已都不重要,显然罪己诏变成了畸形,失去了本意。
从当时情况和咸丰帝的治朝作为上,咸丰帝的确是悔过之意恳切、救世之念真切、平乱之心急切。咸丰帝命令朝廷上下大小官员,有一算一,人人纳谏推策,共同研讨尽快剿灭太平天军的妙计良策。
皇帝大佬既然安排了,下面官员就要作出动作。别看现场镇压太平军,各个都不愿自告奋勇,但纳谏出计,大家可谓相当积极。就这样,来自四面八方的各式各样的谏言策书,就像东北地区的大雪片子,哗哗落下。
看到这么多的疏陈奏章,咸丰帝真是几分欢喜几分发愁啊!大家会有疑问了,朝廷官员不上奏疏陈,你皇帝发愁;现在大家积极性如此高涨,如此多的谏言,反倒发起愁了,这倒是为何?让人捉摸不透。
这要说咸丰帝虽然政治头脑有些简单,遇到棘手问题,更是胆小怕事,想不出来多少良策,只会慌乱。但是,咸丰帝这个人是个做事极其认真的人,面对如此浩渺冗长的奏疏海洋,他要是一篇一篇仔细看来,没个个把礼拜的点灯熬油是看不完的。
安排下官帮看,自己不放心?自己随意翻看,自己不忍心?
最后,咸丰帝还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批阅了奏疏谏言。要说咸丰帝的文笔,在清代皇帝当中,算得上拔尖的。自打咸丰帝上位之后,对待臣子的上疏极度重视,每篇奏折都有自己认真的作答。何况,国家正处在危局当中,自己当然要对下官的谏言认真批阅,说不定奏疏里面就有奇招妙计。
咸丰四年三月的一天,咸丰皇帝正在养心殿批阅奏折。一份洋洋洒洒千余字的奏折,引起了咸丰皇帝的注意。
这篇奏折是谁写的呢?难道只是为了字数多,才引起咸丰皇帝的注意吗?当然不是,就凭借咸丰皇帝那个认真劲,也不会只是因为字数多而易改龙颜。
说起这篇奏折,是皇帝最爱戴的武将胜保的代编修李载熙。道光十九年,李载熙为己亥科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后来也担任过国史馆协修、实录馆纂修、总司纂办、殿试掌卷官司等要职。
我们言归正传,说说咸丰皇帝为什么对李载熙的奏折这么感兴趣。这要从他递上的《封奏时事十二条疏》分析。《封奏时事十二条疏》的确洋洋洒洒千言,从态度上很是认真,但别看这十二条疏,乍一看很有序章,也很扎眼,但是一片空话套话,而且每一条疏陈都没有实实在在的做法。
咸丰帝本以为能得到个金窝窝,没想到惹得自己成了一个气包包。咸丰帝越想越生气,一下子把李载熙的奏章甩在伏案上。
踱来踱去,思忖万分,咸丰帝当场慨言:“空谈误国,此风不可助长,必须严查严办。”
咸丰帝这个人还真是个讲理的人,臣子出错,必须点名要害,告知究竟错在哪里了。我们来看看咸丰帝是怎么给李载熙回复的。
咸丰帝大笔一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