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很好,也很亲切,但是感觉找不到什么共同话题。”
“是啊,是那种一看就很温柔的人,可就是走不近。”
“可能这就是智商高低形成的壁垒吧,哈哈。”
“对,我们要继续努力才行。”
这样的对话阮康博听到过无数次,他生来的性格就是如此。他温和地对待着身边的所有人和物,彬彬有礼,分寸妥当。
他从来不吝啬于知识或者财富的分享,可是他也从来没有让其他人走进过自己的心。
礼貌而疏离,温和而漠然——这是阮康博听到的一个过世学者对自己的评价。
这位学者,曾经也是他的授业恩师。
阮康博不想成为这样一个人,可我们没有办法操控自己的性格。
他曾经也试图去改变,去多接触其他人,去试着让自己融入那种热闹之中,可几次尝试之后他才发现——太假了!那种虚假的感觉让他十分不适!刻意的做作,流于表面的演出……
是否真心,或许可以骗过他人,却很难骗过自己。
阮康博想要去资助一个孩子,就是想要多一分羁绊,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多一分生存的意义,从而抹去脑海中想要自杀的念头,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
这是一种非常诡异的矛盾感,是求生欲和感性的战斗。
阮康博想要证明的是——看,我对这个世界的细微之处还是心存爱意的,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非常需要我存在的。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后,阮康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合理且逻辑通顺的问题。
可当他走进那个福利机构,面对诸多等待资助的孩子或孩子的资料时,他感觉到了惶恐。
是的,就是惶恐!
并不是那些孩子让他觉得惶恐,而是他内心的漠然让他觉得惶恐。
他清楚地知道,那些孩子是十分可怜的,是命运多舛,等待救助的。
可脑海中总会响起另外一个声音——这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羁绊……
这正是阮康博想要的东西,可是他发现自己好像在这里无法获得。
相反,这里让他更加正视自己的内心。
他看清了自己,同时也再一次验证了那位授业恩师对自己的评价——礼貌而疏离,温和而漠然。
他的内心无比挣扎,他面对那一双双求助的眼睛时,并非毫无触动,他是同情他们的,但这种同情好像更多是一种“知道他们不容易”的认知。
认知,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词。
阮康博有些无措地站在福利机构的待客厅里,他感觉自己像是被架在火上烤,他甚至不清楚自己的手应该怎么放,眼睛应该看向何处。
他这一生面对过许多大场面,也多次在各种重要场合侃侃而谈。
他的应对自如来自于他的经验,他的游刃有余来自于他的能力。
可这一刻,经验和能力似乎都帮不上什么忙。
即便如此,阮康博仍旧没有放弃,他的理智告诉他,应该再坚持一下,他听说过,感情都是要靠培养的,万一只是时间不够呢?或许他们需要更多的相处。
想到这里,阮康博在一众孩子中勉强挑了一个自己看起来不讨厌的。
先选择一个,如果自己能够坚持下去,产生感情,他一定会努力帮助更多的孩子。
在阮康博看来,这甚至很有希望成为他人生后半段存在的意义,他奋斗的方向。
那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阮康博带着他离开前,还专门从福利机构那里要到了他的更多信息,大到生活习惯,小到个人爱好,他还去问了与那孩子相处比较多的其他同龄人,希望从他们那里等到更多与之有关的信息。
就连福利机构的人都连连称赞,说能被阮康博选中,是那孩子的福气。
他以后跟着阮康博,必然不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