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消息,想来不久就会出兵了!要想发财,得动作快一些才行!
然而高句丽王朴大欢并没有被夏国使臣的一番花言巧语给忽悠了。
原因有三:
第一便是二十年前高句丽也同魏国打了一仗,结果毫无疑问,高句丽大败,这一战换来二十年高句丽不敢再对魏国有任何想法。
好在魏国也看不上高句丽那点穷山恶水,又要提防着夏国晋国,就没有对高句丽穷追猛打。
第二是朴大欢生性谨慎多疑,不相信夏国能有这么的好心,把这等好消息告诉自己,八成是要把高句丽当枪使。
第三点便是渤海国既然都出兵了,高句丽还跟着凑什么热闹?万一再被渤海野人给抢了怎么办?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高句丽正在和南边的新罗也在打仗。
虽然战争规模不大,无非是一边三两万人的对峙,可高句丽本身也没多少人口没多少家底,这场战争已经将他们死死的束缚住了。
因而朴大欢表面上答应会考虑,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个想法。
直到真的有探子来报渤海国果然出兵攻打大魏了,似乎还占了便宜,抢了不少东西,一直打到了榆关才因为关隘险恶无功而返了。
而且似乎魏国也没有派兵出击,而是默默的吃了一个哑巴亏,甚至魏国都没有往营州曾兵!
这条消息却是让朴大欢动了心思——看来魏国真的如夏国使臣所说,主力被牵制在南边了无暇北顾啊!
既然渤海野人都抢到便宜了,自己为何不也去抢一点回来?
高句丽国内多山少耕地,人口也少、铁器更少,抢回点锄头铁锹也是好的啊!再抢回点汉人来回高句丽开荒种地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没有渤海人那般强大的骑兵和弓箭手,朴大欢也不敢去打榆关的主意,但是仗着人多去抢劫散落在营州四周各个村子里的农人,仗着人多势众还是可以的!
因而趁着农闲时候朴大欢便召集了一万民夫,跟他们鼓吹了可以去魏国境内趁机发大财的思想,一人发给他们一根棒子就翻山越岭的把他们打发到营州来了。
一万人可不是个小数目,万棍齐下也是气势骇人。
这些人一连在边境上劫掠了几处村庄后也越发的膨胀了,一万人去抢一个只有一二百人的村庄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而且效率也极为低下。
且这些汉人也并没有传说中如魏军铁骑那般强大。
于是领头的军官便将万人队伍化整为零,将这些高句丽人分成了十五支五百到一千人不等的小队散开来在营州各处烧杀抢掠。
朴大欢这支就是其中一支比较小的。
一路上顺风顺水让他们也有些膨胀了,看着一队骑着马的人也没太放在眼里,甚至还幻想着凭着手中的棒子可以抢了他们的马和盔甲武器!
因而便嗷嗷叫着先发起了攻击,最后落得一脑袋包还成了俘虏的下场。
秦显听了只觉得压根痒痒。
丁三便凑过来出主意道:“大人,依我说,就像当初你在云州对付党项人一般,也割了他们的耳朵鼻子,锤爆他们的卵蛋再放回去,看看其余的高句丽人还敢不敢再来咱们大魏撒野!”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表示赞同就该这么对待这群高句丽人。
甚至连房当乌尔列也赞成道:“正是!秦大人这一招绝对是杀一儆百的好手段!
您是不知道,那群打云州的党项人回了西凉之后其余人见了那惨状不知怕成什么样了!
现在就很应该让这些高句丽小矬子也尝尝这个滋味!让我先割个耳朵来看看!”
说着果然抽出了弯刀揪住了崔稀世的耳朵就要割,吓得崔稀世惨叫连连,哇啦哇啦的用高句丽话求饶。
“乌尔列住手,别伤了他,留着还有用呢。”秦显忙制止了房当乌尔列。
初来营州,虽然还没有大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