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6章 科举舞弊(1 / 2)

楼绒绒便是不在意,也难免捎带着听了一耳朵。

今年省试的主考官已经定下,是翰林学士张知献,副考官是中书舍人陆承和吏部侍郎何进忠。

今年是郢泽掌实权之后第一年举办省考,自然要更用心些,挑选的考官也都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之辈。

譬如翰林学士张知献,寒门贵子,五岁能吟诗,出口即成章,现今人说起神童来,都少不了要提到这位大学士。

关键是人家小时了了,大照样佳,当年十五岁即中状元,不知羡煞多少读书人,即便如此,他也未曾因年少得志狂妄,反而专心治学,才有了后来先帝亲提翰林学士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消息基本都是杨叔童告诉楼绒绒的,他提及这些事情的时候,双眼里满是向往,比之平日里的腼腆少言,都可以称得上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了,显见得也是期待着将来在科举一途上有所成就的。

只是他想到自身八岁还同一群幼童一块学蒙书,连四书都没有正经学过,多少心中都有些自卑。

楼绒绒看出他的失落,却鼓励他道:

“世人成才,有少时惊艳之人,也有大器晚成之辈,譬如咱们书堂的陈珉老

先生,传言不就是少时平庸,但却数十年如一日地勤勉苦读,乃成大儒,哪怕如今,清晨路过先生的住处时还能听到先生的诵读声。”

“可见天分虽会影响一个人,但却不是人生的决定因素。”

杨叔童被她的话安慰到不少,腼腆地道了谢,又回头读书去了。

就在楼绒绒以为,今年自己和科举的交集也就止步于此的时候,京城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此事还要从大庆科考的制度说起,大庆的科考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级是各州府举办的取解试,第二级则是礼部贡院举行的省试,因为在二月春初举行,也称为春闱。

最后从省试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举子,再由皇帝亲自主考,在垂拱殿上参加殿试。

其实在先皇早期执政之时,大庆并无殿试的旧例,但曾经在一次省试中,主考官因两人召对时“材质最陋,对问失次”而黜落了两人,这两人击登闻鼓,控告主考官“用情取舍“,要求殿试,以求公道。

先帝取落第进士之中的195位,同录取的33位进士,一同举办了殿试,结果又取进士119人,而原先录取的进士之中则有10人被黜落,此事之后,殿试

便成了大庆科考的常例。

那时殿试取士的比例大约在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适时大庆同北秦交战,不少寒窗苦读多年,却在殿试这最后的临门一脚被黜落的举子,难免胸中不平,一气之下便投靠了北秦。

也是因此,后来先帝便宣布殿试不再黜落举子,只是因为殿试决定了诸位举子的排名,于之后的仕途影响很大,因而诸位举子对殿试也很是重视。

然而,自打先帝改进殿试的规则之后,就没有举子再敲过的登闻鼓,竟在今年殿试放榜之后再度被敲响了。

敲登闻鼓之人是几名江南举子,他们控诉考官考校不力,评判有失,要求重判,以求公道。

此时本不是什么大事,每年都有被黜落的举子心中不平,觉得考官取士不公的,但既然考卷是人看的,难免就因个人的喜好和政局的变幻有所偏好,有些水平差不多的答卷中,自然就有所取舍。

这事也好办,只要拿来那几位举子的试卷,再集合诸位考官,与其他举子的答卷重新比对评判一番也就罢了。

但令人震惊的事情竟在后头,当考官从卷宗中取出这几位学子的答卷时,这几位学子却赫然否认这是他们

自己的答卷,反倒在被录用的答卷中指出了几张答卷,表示那才是自己的。

要知道,大庆早在先帝在时已经建立了糊名和誉录制度。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