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读书人同样倾慕海刚峰的名望,对不平之事时有援助。
或许是新帝登基的缘故,镇江府的一切依旧平静,柳贺的足迹已经踏遍了镇江府各处,刚搬进府城时他觉得府城很大,坐马车都要坐上许久,眼下却觉得府城走上几步就能到,书肆只那几间,文会也只有金山北固山那几个固定地点,想换地方都难。
但这便是生活,大城有大城的壮阔,小城也有小城的安逸。
柳贺走在街上,清风桥附近坊巷的人家对他都已十分熟悉:“解元郎,上好的湖笔,可要来上几支?”
“解元郎,你要的那册话本出了后半部了,进店给你打个折!”
城中的书肆十分欢迎柳贺过去,柳贺买了什么书,买了什么笔墨,书肆掌柜与伙计再向别的士子推销,销量常常比旁的书高上几成,哪怕是话本志传这些,士子们照样很青睐。
柳贺常和施允一道出门买书,和纪文选一道在巷子里寻觅美食。
汤运凤眼下已经回了丹阳,他与于遥终于过了院试,取得了秀才功名,但两人心知自身功名仅限于此,再考下去,中举的希望也极为渺茫,读书倒是能继续读,但不能中举的话,读书似乎也失去了意义。
几人送汤运凤时心情都有些惆怅,因为他们清楚,汤运凤回了丹阳,再来府城中的机会就不会多了,这和以往他回去考县试或在家苦读不同,只要他仍在备考,几人就有见面的可能,但现下汤运凤回了家,日后再相见就不知在何时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何必愁眉苦脸的?”汤运凤乐呵呵道,“就算我在丹阳,也会一直注目着各位仁兄,泽远,诚甫,我等你二人金榜题名那一日。”
“你会等到的。”
柳贺眼中带笑,语气也同样坚定。
汤运凤也不由露出笑容。
柳贺平素一贯不爱说豪言壮语,此时却许下金榜题名的承诺,显然是把他当成知交好友了。
汤运凤自认读书不如人,但他交朋友的本领却比旁人厉害一些,镇江府上万士子,他却能与解元郎成为好友,柳贺与施允二人中举之后也没有丝毫傲气,和他们相处时仍与往常一样。
……
接下来的一年间,柳贺每日仍勤学不辍,每日起床读书后,灶上都有热水备着,待他书读了一部分,锅上也有早点准备好了。
他便与纪娘子、杨尧一同用了早餐,之后若是杨尧乐意,柳贺会给她找几本话本看看,她在闺中也是读书的,主要是由杨乡绅教,嫁给柳贺之后,柳贺为她选了不错的话本,又在书房中替她安排了一张椅子,若是施允及其他同窗不来探讨文章,她便在书房一角读话本,也不打扰柳贺。
一转眼,时间便到了隆庆四年的年末。
这一年间应天又举行了一科乡试,因孙铤求开恩科的奏请,南北两京各增解额十五名,不过这些解额大多增加到了两监监生的头上,南监录额史无前例地达到了四十人,不过即便如此,解额的增多对于各府州县生员们也有益处,多增一员就多一分录取的希望。
到了年底,柳贺便与施允商量何时上京,两人原打算年前就去的,算了一下时间,过了年再出发似乎也不迟,应天与顺天相距两千多里,走陆路慢一些,走大运河的话速度倒是能快上不少。
“年后再去。”施允一口定了下来,“船行得再慢也能到了。”
议定了出发的时间,柳贺在家中过了一个安稳的新年,之后便向孙夫子、丁显丁琅两位先生分别辞行,先生们都鼓励他好好备考,但也都提前安慰他会试不易,让柳贺不要有心理负担去考。
柳贺只能失笑,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他的学问已到这里了,百尺竿头只差一步,若有争的希望,他自然是要去争一争的。
新年刚过,纪娘子与杨尧便为柳贺打点好行装,送他出行,柳贺先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