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 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就多出了不少,新岁临近,众人都是冲着置办年货来的。
街面上的铺子忙碌了, 那货来货往的码头肯定也比先前繁忙了许多。同样的,八方茶楼也就更加座无虚席了。
只不过, 林远秋和周子旭并没受到座无虚席的影响。因为这段时日,两人哪怕再迟些过来,靠近门口的那张八仙桌也都是给他俩留着的。
这倒不是店掌柜特意照顾,也不是林远秋他们已付了定钱, 而是每日都有人过来帮忙看着呢。
至于看着座位的是谁,当然是码头周边的住户了。
那替人写家信的老书生,已有半个多月未出来摆摊了, 可大家伙儿都还等着给家中寄信报平安呢。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帮着写书信的人, 他们自然不会错过了。
于是, 附近的住户们,但凡有要往家里写书信的, 都会早早过了茶楼来,然后往那靠门边的桌位上一坐,算是提早占着位置的意思。这样等两个小书生过来后,就有可写书信的地方了。
茶楼掌柜和店伙计见此情形,也没多说什么,横竖这两个书生过来后,都会点上茶水糕饼,所以并不耽搁楼里的生意。
而这两个小书生, 指的当然就是林远秋和周子旭了。
说来也是好笑,直到今日,林远秋和周子旭都没弄明白, 他俩好好的来茶楼喝茶听旁人聊天的,怎么就变成替人写书信了。
记得那日过来茶楼稍微有些晚了,等看到只剩下大门边上还有空着的桌子时,两人也没嫌弃,忙拉过长凳坐了下来,而后照常让店伙计快些送了茶点过来。
等茶水点心上了桌,两人就往边上瞧,发现今日果然又有好几个提笔记账的商贾,这让林远秋和周子旭心中暗喜了不少。
于是两人也大模大样的把带来的笔墨摆到了桌子上,再把茶碗里的茶水倒入砚台一些,随后就若无其事的磨起了墨来。
今日是林远秋他们第一次带了笔墨砚台到茶楼来,没法子,谁让这几日有用的信息实在太丰富,若不用笔纸写下,光靠脑子肯定记不了这么多。
是以两人就想着,等下次再过来时,不如就把笔墨纸砚带上。反正这几日茶楼里也有不少翻着账本登记账册的商贾,所以他俩也不算突兀,旁人见了,肯定也以为他们这是在忙着记账呢。
此时迫切想着多记些有用资料的林远秋和周子旭,也没想过,两张一看就是读书人的面孔,旁人怎可能傻到把他俩误看成盘账的商贾。
这不,等两人刚磨好墨汁,还未开始动笔呢,就有一个衣衫褴褛,一看就是在码头帮人扛货的中年汉子探进头来,“小书生,帮我写封信。”
没等林远秋和周子旭反应过来,就见那中年汉子快速从衣袋里掏出几枚铜板,往桌上一放后,就开始叙述起要写的内容来,“爹,娘,儿子已在府城寻到了挣钱的活计,一天能挣上六七十文呢,每日也都能吃饱肚子,您二老不用挂心......”
因还要赶着去扛货,所以中年汉子说得有些快。可等他看到对面两人还呆愣愣的并未动笔时,想着肯定是自己说得急了,忙就停了下来,接着一字一句又从头开始说起,再说时,汉子的语速就慢了好多。
然后,周子旭就看到,坐在他对面的林兄,提笔蘸墨,照着汉子的叙述,开始在纸上写起了信来。
眼前的汉子,让林远秋忍不住想起当年他爹也去码头扛货的时候,所以能帮就帮吧,反正只是举手之劳的事。
本以为这只是个例,哪知等中年汉子拿着写好的家书离开不久,很快又有几个要写书信的找了过来。
同样是衣衫褶皱,手指开裂,一看就是常年在码头这边靠做苦力养家糊口的人。
林远秋也是近几日才知道,北城这边的住户,大多来自外乡。
这些人比府城人更吃得起苦,力气也大,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