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死定了,却又跟着主家来了南边儿,他以为生活还是会跟云天时一样,赵家会在越国买一座大宅子,他看了十年的大门儿,他还打算以后给少爷看一辈子的大门,跟赵家门口新的石狮子培养感情,但是现在跟他说要脱奴籍了?那他还能去看大门不?
很快,越国这边的官府就有人跟他们说明情况,官府会给帮他们在牙行挂名儿,把他们擅长的都登记在册,到时候会有人雇佣他们,赚的钱呢,一半自己花用,一半上交给官府让官府还给他们原东家,直到卖身银还完为止,等还完了他们就是自由身,可以自己拥有一个户籍,得了户籍他们就能分地,一个人整整三亩地呢!他们大多都是乡下来的,会种地的!
最重要的是,有了户籍,就能让家里的小孩去上学,免费的!
没想到,有一天,他们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一下子,这些下人们,心中热血沸腾,又担心这越国以后的主家会不会不好相处,毕竟赵家这样的主家是少数!
至于世代为奴的陪房们。
如谭嬷嬷,她是袁家的家生子,比袁氏大三岁,她能自小伺候袁氏,是因为她爹在袁府里做一个不大不小的管事,加上她本人争气,经过层层选拔,才得以到袁氏的房里伺候,她陪着袁氏长大,陪着袁氏出嫁,谭嬷嬷也出嫁了,嫁给了赵坤身边伺候的赵大,生完孩子,谭嬷嬷又回到袁氏身边儿,做她身边的管事嬷嬷。
可以说,谭嬷嬷这辈子,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伺候袁氏,那种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已经刻进了骨子里,儿子儿媳也是府里的管事,因为袁氏多年生不出孩子,后面过继了赵永孝,但是谭嬷嬷的儿子硬生生比永孝大了十岁,年龄差得有些大了,到了少爷这一辈,差得更大了,因此,谭嬷嬷一直遗憾家里没人再能近身伺候主子。
如今突然跟谭嬷嬷说要脱籍,那些田地,谭嬷嬷不需要,他们一家也没人会种地,她非常地惶恐,马上就求着袁氏:“不不,老太太,我们一家哪也不去,我们一家得跟着您呀!”
官人走了…永宁走了,如今陪在自己身边的丫鬟也要走…
袁氏琢磨着怎么把谭嬷嬷一家留在身边…
…
外头,赵宝山把一盒子的奴籍都给烧了:“卖身银就不用还了,我寻思以后来越国投奔的人只会越来越多,没了这奴籍,大家都能早日得到户籍,就能早点儿分到好地,以后大家伙儿分到了地,确定了落脚的地方,一个府出去的,当守望相助,日子才能过得兴旺!”
因为赵宝山慷慨送船,安主簿自然也要回报一二,在他的权限范围内,给云天的百姓更多的选择。
云天这么多人,也不可能腾出一整个县的地儿安置他们,一个是没这么大块地儿,另一个是给他们放一块,害怕他们闹事儿。
因此,每次若是一整个家族来了,少不得要分化他们,把族人们打散,当然考虑到安全感归属感问题,可以把族人们放一个府里,一个县里,但是不会放一个村里。
这样呢,方便他们日常走亲戚,又不怕他们贸然闹事儿。
当然了,若是家中有钱置办宅子,也不强求去分那三亩地,可以直接在县城里安顿下来,族中特别有钱的不是没有,宅子买一块也可以,城中的守卫更重,不怕闹事儿的,再说,下人都是临时请的,人来也不会跟着主家瞎起哄,很难成事。
这次啊,安主簿就选了十来个条件还不错,发展挺好的县让他们云天的百姓来选。
云天也分城区,城东城西,以及下面几个不同的镇区,这次逃难的百姓中,大家伙儿也能找到自己附近的街坊邻居族人,因此大家也分了队,排了德高望重的老人作为代表,上去抓阄,抽取他们以后落脚的县名。
所以赵宝山才让这些下人们以后守望相助,他们都是相对没有依靠的人,以后可以抱团取暖。
抓阄很快就结束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