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这事儿来,我倒是有个人选。”三婶凑到孙氏的耳边小声嘀咕起来。
孙氏边听着边点头,“好、好,家世、人品、营生都好。”
三婶拍拍她的手,耳语似的说道:“关键是知根知底。”
这番话可不能再叫旁边的女儿们听了去,若是万一不成,传出去难免引来口舌,也叫女儿家难为情。
幺凤心思全部在这上,薛珍又是家里最大咧的,就只有薛宁一直竖着耳朵听着。
按照原书的剧情,薛家早就该去宋家讨说法了。
在原书中薛家对宋家原本是很关照的,自从宋安承去服兵役后,两家才有了嫌隙。
薛氏遭难撞墙后,薛家本该上门去闹一场的。只是因为薛宁刚穿过来,就光顾着四处好奇打听了,哪里顾得上来娘家诉苦。这才导致娘家没打上门去,宋薛两家也还仍维持着面子功夫。
按剧情来看,薛家也该动改嫁的念头了。
薛宁隐约听见她们说什么“知根知底”“好人家”,就知道是在说这事儿了。
直到太阳快要落山,薛家人才从薛三叔家出来。
祖母看着小辈即将成家,满脸的感慨和缅怀。父亲薛守仁则忙着交待后续的操办事宜,就只有孙氏满面的红光,脚底下都生了风一般。
薛宁看她那个畅快的劲儿,心里暗自琢磨着计划。薛珍则迈着孩子步儿,一派无忧无虑地一起回了老宅。
天色傍黑时,老四薛昭桂也带着妻儿赶到老宅,一家人这便凑齐了。
难得儿郎们都在祖宅住下,晚饭就多备了下酒菜。赵三儿跟着跑后跑后地张罗,也留在老宅吃住。十几口人分两桌坐下,席间一派地热闹。
尤其是二哥薛昭平,那张嘴仿若开了光,句句儿有包袱,逗得祖母笑个不停。
全家人吃过晚饭,孙氏叫着薛宁在院里乘凉,还特意避开了旁人。
“咱们娘儿俩最是知心的,我索性挑明了,你不可瞒我。”孙氏牵着薛宁的手,“我且问你,你心里还有宋家大郎吗?”
薛宁心里突的一跳,心想果然是绕不开这一茬。
“他想来已经折在外面了,若是你心里还有他,家里就再容你多等一年,全当是为他守孝。若是你心里已经没他了,那我就去你婆家走一趟,全当做个了断罢。”
兵役服满三年便可归家,若战事吃紧从军十年方可归。
如今虽有外敌,可天下仍还太平,寻常兵士三年便都放归了。宋安承一走三年有余,活不见信死不见尸。宋家村人人都当她是寡妇,即便改嫁别人也说不出什么。
孙氏一心盼着女儿好,便道:“这会改嫁虽说早了些,可旁人也说不出什么。”
薛宁摇摇头,“改嫁这事还是再议吧,女儿现在真的没有这个心思。”
孙氏钳住女儿双手,“你这会儿不当事儿,往后再考虑就迟了。这人生是一步迟,步步迟,你已经走了一回弯路,不可再蹉跎了。”
薛宁看得出孙氏的关切,心中对她更是亲近了几分。可即便如此,薛宁也不愿改嫁。
且不说古代成婚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盲婚哑嫁,就单说三从四德,就把薛宁直接劝退了。
宋家是个破落的,宋老秀才的那套规矩又流于表面,只能凭着父权孝道拿捏子女罢了。在薛宁面前根本立不住脚,就连原主薛氏也常同他对着干。
宋家的日子无非是苦了些,可只要忍得眼下的一时苦,往后同女主角宋安娴一起做生意买卖,往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只要剧情不太偏,往后宋安娴是要嫁给云西州首富的!虽不是权势豪强,可也算是泼天的富贵了。
有这样的小姑子,她又何必自讨苦吃,另寻一门人家改嫁?那样可就真是两眼一抹黑,全凭运气过活了。
只是孙氏一番好意,薛宁也不想硬同她对着干,就拿亡夫当作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