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报告(2 / 3)

摆方程式,“看,就这么一消,结果就出来了!嘻嘻,您不会吧?”

寿朋:“……”小儿得志。

“有点意思。”寿朋来了兴趣,在青知的指指点点下很快掌握方法,就是有点不习惯横着写字,他问跟来的林隽:“这也是洋人传来的?倒与我们的方程术有共通之处。”

古代算术能力强大,对面积、体积、勾股计算都有运用,且在代数方面卓有成就。

林隽笑眯眯点头:“确实,这种算术方式妙在更易于表达,适合小孩子学习,青知只一会儿就掌握方法了。”

青知在一边重重点头。

寿朋捋着胡子随手改变几个数字,“还不错。”

正好林隽来了,寿朋顾不上算术的事,打发青知出去后略显急迫的问:“你这里面说的闽省种植的番薯真那么高产?”

“是的,”林隽十分笃定,“种得好的产量可以达到三十石甚至更多,实实在在的高产粮食。而且抗旱不占良田,在贫瘠的山地也可以生长,最初都是随便丢在山野间不管的。就这,去年彤县水患,番薯还充当了百姓的半年之粮呢!”

“西南地区还有一种叫做玉米的作物,亦是高产抗旱的粮食。”

林隽游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了解这个时代的发展进程,发现这时候玉米红薯都已经有种植,不过还未推广开,特别是玉米,只在西南一些贫瘠的山地有少量耕种。

寿朋拍桌:“如此良种,适合在北方推广啊!”想不到夷人生长之地竟有这等高产作物,真是暴殄天物。

“已经逐渐在向周边省府扩散,只是要在全国推广,还需官府配合更高效。”

“嗯,”寿朋激动的在书房转来转去,“得此良种当地知府理应上报,老夫也有一二好友在朝,可去信与他们告知此事。”

这么高产的粮食,在灾年间可以救活多少百姓啊,天佑我朝,天佑我朝。

林隽很赞成,这两样作物现在并不受重视,要是能推广开老百姓就能更早受益,“红薯太重不好保存,我们只带了几斤玉米种子出来。一会儿匀一些给您,您找人种出来就可以在省府推广了。”

“你有心了,”寿朋高兴一会后把报告还给林隽:“我看你记录了不少洋人那边的事,你对他们似乎很感兴趣?”

在他看来,西洋人是不通礼教的蛮夷之人,粗鲁凶恶,不值得过分关注。

林隽见他面露不屑,不甚意外。这个时代的百姓对西方人的认知就是野蛮、凶残,不可接触。

他解释道:“海外既有番薯、玉米这等高产粮食,谁知道是否还有其他优秀作物?那些洋人可不会主动传给我们,甚至禁止良种流入我朝。听说番薯还是一位在吕宋经商的有识之士排除万难悄悄‘偷渡‘回来的呢。”

马铃薯就还没传进来,这可是在美食界占有一席之地的高人气选手哇。

“竟有此事,夷人果然心胸狭窄。”寿朋鄙视道。

“所以,不能指望他们送来就得靠我们自己去拿咯。可惜我朝海禁,商队无法远航。”林隽啧啧感叹,“听说海贸利润惊人呢,师叔祖,您知道佛郎机人吗?他们控制西洋航线,对南洋的香料贸易实施垄断,除去成本,他们一年的利润高达一倍半!”

林隽换成更有冲击力的描述:“光胡椒一年的利润就远超十五万两白银!何况还有其他名贵香料!”

寿朋对海贸的高利润有所耳闻,只是第一次知道具体数字。

除了胡椒,颇受欢迎的香料还有丁香、肉豆蔻等十几种,就算利润没胡椒那么大,加起来也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数字。

这利润可不是一般高啊,朝廷去年的国库收入才多少?据老友透露不超过四百万!

“真这么多?你从哪里得知的?”寿朋不是不相信林隽,只是受到的冲击有点大。

林隽双手拢袖,狡黠道:“我学了一点洋话,偶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