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剧本的理解,小道士在经历了旅程,回归道观后,未来选择哪条路其实剧本并没有明示,可他的师傅养育他成人,是希望他继承衣钵的。而剧本的开头,其实就是小道士选择的暗喻,小道士要自己选择。片头如果不描述,那将它放到后续任何位置,反而会失了这个平衡点,直接有了偏向,毕竟剧本大部分时候,小道士都靠着身上的真诚和善良渡过难关,而不是师傅所教导的道法。”
“但若是按照这个场景描述和角色动作拍,确实过于悲切,营造的氛围并不合适。”
风亦盼讲述她想法的时候,毫无保留,她已经习惯行业里一些性别选择,所以听到面试官继续给机会发言,还有前辈这样帮忙,自然会尽力表现,更何况,她真得挺喜欢这个剧本,所以在聊到作品细节的时候,不带任何隐瞒,把她刚刚理解剧本后想到的拍摄方案都说了出来。
“所以,如果是我,我还是会稍加修改,不用乌云密布和悲凉墓地作为主场景,而是变成一条路,让这个选择权保留给观众。”
“用一个首位呼应的画面斜街,拍一个长镜头,跟从视角在小道士背后,从山上走向坟地,直面师傅的坟地,再用一个晚霞到黑夜的空镜转场方式,切换到另一道霞光,也就是小道士刚刚下山的画面,等电影最后结尾,再做一次一镜到底的首尾呼应,延续最开始在霞光中上山的路,相当于利用霞光的特色,让观众去感受,这是早霞还是晚霞,这路的前方是什么。”
“这样改,便可以让人思考,这条路,究竟是什么,而所有的镜头语言呈现,无悲无喜的客观,全凭借观众的心境。再加上,我记得剧本里正好有处出上下山的描写,可以呼应起来,也可以和路这个概念链接。”
“这个设定,就像95年m国西部片《家》,它开篇便是对着门的镜头推出,向外伸出去视野,展示揭露这个世界,而它的结尾同样是门作为结局,在门后拉镜头关上,寓意着隔绝,可事实上,这个解读即可以是迎主人翁回家,也可以是主人翁离家,反之亦然,这结局解读,究竟是悲是喜,其实全由人来定。”
m国西部片《家》是一部很小众的西部电影,但却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利用首尾呼应的电影,属于不少导演拉片清单里的电影。1
风亦盼把她的想法、依据讲完之后,还担心对作品镜头画面的文字描述表达不够准确,还添上一句:“两位老师若是需要,我可以画出这部分分镜头,我想画面比语言更贴切,而且画画也是我的特长。”
风亦盼文化课是不太行,但是在艺术领域,却很有天赋。
“不用那么麻烦。”罗铮铮虽然没看过她最后说的电影,可却能理解风亦盼所说的画面,这个剧本他已经看了无数遍,自然知道她说得每一个画面,“你觉得这个师父,是真有本事,还是坑蒙拐骗?”
风亦盼坚定看着罗铮铮:“是幻想还是现实,是人间善还是妖魔恶,是上山还是下山,不正是观众要做的理解题吗?”
剧本里面虽然小道士因为“显灵画符”的各种驱魔行为有出丑,出现的妖魔鬼怪几乎都可以用人心作祟来解答,可真细究起来,剧本有些人物对他师傅的回忆台词,其实留有余地。
也是因此,小道士的师傅曾经在下山后救人的故事显得神秘莫测,他究竟属于宗教愚昧,还是真有本事,留有想象空间。
也只有这样的似有若无的证据,小道士最后的选择摇摆,才会更有立足点。
罗铮铮不禁笑了笑:“为什么不理解为剧本的bug?比如只是剧本逻辑问题呢?或者为了增加噱头呢?要知道电影多一个奇幻元素,就多不少受众呢。”
一般人读这剧本,其实都会以为这是一个揭露社会现实,批判人性、宗教愚昧的剧本,只是用喜剧作为掩饰,所以这其中妖魔鬼怪,完全可以当做弄虚作假,故意营造氛围,或者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