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犁汉> 第四百八十二章:田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八十二章:田政(2 / 6)

吏那里得知,这种互助在下面的里社几乎就是名存实亡。</br>这名故吏给诸葛珪两个理由,一个是里社之间凝聚性很差,一个是大家心思变了。</br>原先地方上的里社是以宗族为依托,虽然也不断析户,但也是聚族而居的。</br>但之前泰山军在分田的时候,为了打碎地方上的土豪根基,都是将各户打散的安置成社的。</br>这种安置固然消解了土豪集众的根基,但也消解掉了乡社之间的救济能力。那些孤苦贫弱,根本无人帮助,只能反贫。</br>而这种基层结构的转变,自然也改变了大家的心态。</br>一些有禀赋,踏实肯干又有点关系的,很快就在这种均田地的起点中发展起来了。</br>他们一门心思的要多占田,多雇佃,只将这段平等的发展机会当成家族跃迁的最佳时期,哪有时间和心思去帮扶那些落后的。</br>那些人在他们眼里,就是又懒又横的,帮什么帮,都来占他们便宜。</br>也确实,这里面不少人当年就是乡里的盲流,不事生产。分了田后也不愿意伺弄,偏就到处拆借过日。</br>而且这些人还有点关系,知道泰山东麓的一些里社之前就因为有民户返穷,所以就又开始分了田了。</br>这些人估计此政很快也会在鲁中南地区铺开,毕竟实行这项政策的据说是泰山军的二魁,那还不稳稳的?</br>所以这些人有恃无恐,借人粮完全就没想过还,毕竟当年他们的债务不就因为泰山军来了而消了吗?</br>以上种种都是诸葛珪从多位泰山郡掾吏们了解到的,都是一些靠谱踏实的掾吏们。</br>正是全方位的了解才使得诸葛珪下不定决心。</br>因为他明白,如果从春秋善恶的道德来决议,那两边都有好人,两边都有坏人。</br>比如,那些努力耕作的田户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就要再把人家田夺走,再还生地给他?</br>又比如,那些泰山郡的黔首是黔首,那那些从周边郡县来逃难的就不是黔首吗?就因为他们来得晚,就要与人为佃?</br>再比如,那些只是力弱势孤病残的,他们不想好好耕作吗,但现实是他们就要卖地重新返贫?</br>所以传统汉士的诸葛珪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也知道这个事关土地,过于敏感也不敢表态。</br>不过就其内心,从一个循吏的本能出发,他是不希望继续再分地的。因为那样太折腾了,而每一次折腾,对上对下都没有好处。</br>对上就是有了盘剥下民的机会,对下就是可能成为别人的鱼肉。</br>所以,此时在前殿上,诸葛珪捻着这薄薄的书文,久久不能定心。</br>但好在,不用诸葛珪继续纠结了,有人说话了。</br>却是咱们张冲的老丈人,汉室的良心,蔡邕说话了。</br>老头一拍桌子就开始喷:</br>“我本觉得云长是完人,古之名将都不及,却没想到第一次出任地方就鱼肉百姓,可耻。”</br>说着他更是从席子上站了起来,就对张冲道:</br>“王上,此等大帅为我泰山军柱石,更需要从严执法。请王上夺其节绶,槛车押回邺城,交付有司发落。”</br>听了蔡邕的话,张冲脸当时就一暗。</br>好家伙,蔡邕一上来就要严办一个军方的第二号人物,在场的这些人要不是知道老头就是这样的人,指不定会觉得有什么特殊意味在里面呢。</br>而且这真要按蔡邕的办了,外面的那些武将们指不定会想,是不是你们这些政事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