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弘二十年,大昭建国皇帝褚兆驾崩,年仅十四的太子褚毅继位,由太后郑氏和四位文武辅臣协理朝政。
次年夏,黄河决堤。
致使两岸多府州几十个县城村子不计数遭遇水患,昔日热闹繁华的州城眨眼便成了人间地狱,房屋倒塌良田成淤,路边尸骨无人收敛,惨状可怖。更有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不得不四处逃荒。
大河两岸平原腹地向来是人口聚居地,此次重灾区的临州、洛州等地,人口密集,灾民大规模逃荒出城,很快就对邻近府州的安定造成了影响。
朝廷紧急召集群臣商议灾民的安置办法。
工部尚书勤敏认为逢灾救灾,终归治标不治本,想绝后患必须大力治水。
他以此提出数条治水措施,其中包括修堤建坝,清淤通河,最受人瞩目的则是最后一条的“迁民”策略。
勤敏认为,此次水患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损失,直接把昭朝休养生息二十年积累的财富消耗大半,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河岸边的晋、临州等州溢民。
溢,多余也。
世间万事,都讲究适度,超过便会产生不利后果。
大河两岸百姓太过集中,人多就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开垦荒地、乱砍滥伐,这些直接致使泥沙入河,河床升高,漫过堤坝,酿成水患。
现在灾民已经溢出,与其花大力气让他们回归本籍,不知道哪年悲剧又会重演,倒不如趁机机会把多余人口迁出去,置于荒。
荒,指无人躬耕,长满荒草的田地。
前朝末位帝王骄奢淫逸,生性残暴,到晚年还不知收敛以至亡国。此后百年战争频起,中原腹地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群雄你方唱罢我登场,前有农民起义、地方割据,后水旱蝗疫,到大昭新朝建立,原中原腹地的河南、江北多府郡已经是十里不见一人,良田成荒,令人唏嘘。
至今,大昭已经建立二十余年载,此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改善。使受灾百姓充入这些府郡,解决眼前困境,平衡南北差距,可谓一举多得。
大朝议政,勤敏的建议尽数被采纳。
皇太后郑氏直言道此举“利在社稷,造福百姓”,亲下令旨,立即行施。
当年八月,北方各府县张贴告示,“移民令”昭告天下。
“移民令”鼓励饱受天灾水患的晋、临等地的百姓迁民,并承诺凡主动响应者,定居后立刻划地立户,发拨耕牛种子。并且免税五年,免赋三载,均从落户迁到地之日算起。
时人讲究安土重迁,但若生存条件严苛,就算不顾己身也要为子孙后世考虑。
晋州渠县的书生林伯材考虑己身生存现状,经过多方衡量,决定顺应官府召令,林氏全族移民于外。
九月,第一批移民队伍正式出发。彼时晋州城外的桃树枝叶干枯,枝头上零星挂着几个干瘪的桃儿,瞧着很是凄凉。
一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时间来到了次年四月,徐州城外的桃树挂满了青果,清风吹来,枝叶轻晃,让赶路人望而口齿生津。
林青山背着幼子,闷头跟随大部队向前走。
大半年过去,所有人都被蹉跎的不成样子。
林青山侧后方的何氏,脸颊皮肤粗黑发红,头发打绺贴在耳侧,腋下被汗水透湿,看着实在邋遢,她却顾不得这些,只知道表情木然的抬腿迈步。
临近中午,太阳晒热,何氏心疼男人:“当家的,你把文娃给我背会儿。”
林青山摇头:“不用,文娃才刚睡着,一动又该醒了。”
他背上的娃,小小一团,多说着也就三岁,黑黑瘦瘦,脸颊没有丁点肉,身上的衣裳也是补丁搭补丁,此时闭着眼睛睡得正熟。
这时节暑气渐盛,娃被晒得满头大汗,浸透了林青山的背,洗得发白的青色粗布早就变成了深靛色。
一滴汗珠晕湿了文娃的睫毛,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