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楼上给店家当仓库用,很多店也是这样使用的,楼下面积紧张只摆了一些卖的东西,用的都很紧凑。
楼上还有两扇小窗户,可以通风,晚上如果要雇人,可以睡上头守店。
只是上层空间稍显得狭小,还有些吵。
至于再上头就是人行天桥靠车站的一端的延长,也就是说这些铺子在天桥下头。
姐妹两个看过以后就各自回家。
唐小丽第二天早上一早起,转身去找了杨浩说拿货的事儿。
租店铺的事情跟杨浩一说,杨浩听到羡慕不已:“东西简单,你拿货多的话我还能再算优惠点给你,比市面上价格低两成,对了我听说你丈夫是农村的,是不是这回事啊?”
旁人打听这事儿,用一副看笑话的口气。
杨浩则不然,又不好像是单纯问问。
唐小丽:“是啊,当初我下乡到了粤东,就嫁当地了,你怎么突然问起这事儿来了?”
两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往外头走着,杨浩在这种单位倒腾东西,不太合适。
唐小丽打量杨浩身上这一身行头,脚底踩着的都是耐克,这样的生活靠着一点死工资可能办不到,他可能比之前更洋气了些。
杨浩说:“现在咱们羊城不也鼓励自由交易嘛,你们那里不交公粮了?”
“要交农业税,拿粮食抵,早稻米跟晚稻米价格不一样,现在有杂交水稻,又是自家种地,比以前在生产队要上心多了,所以农民手里的存粮倒是比以前要多,剩下的留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运出去卖,市面上收购价格早稻米大概是一毛二,晚稻米一毛三,这是去年的价格,不过粮油站的开着车来村里收,农民省得麻烦,也都愿意卖给粮油站。”
“要是我也开车过去收,会有人来管不?”
“这个......没人收过哎。”唐小丽反问:“你要做粮油生意?”
“有这个想法。”杨浩说。
计划内的销售价格大概是一毛五上下,算上仓储的成本还有农民以次充好的成分政府只赚取微利,现在粮票都很充足,很少有人去黑市买粮食,总之粮食突然就富裕起来,人口增加了那么多,从八十年代往后,吃不起饭的人也越来越少。
到底是杂交水稻出来以后确实提高了粮食产量,还是农民在吃大锅饭的时候划水,就不得而知了。
大锅饭时代确实让一批人成为划水大师,这些人到老了做事都松松散散,几十年以后进城当保姆被狂吐槽的,大部分都是这个年代造就的。
但粮油市场也不是无利可图,像唐小丽这样的小商贩是找粮站批不了大量的粮食的,只能找中间商买,差价虽然到不了以前黑市那么大,但量走起来还是很可观。
两人说完,杨浩又让她等等,转身进单位里头拎出两袋全脂奶粉,一袋麻杆糖,一袋雪枣,一瓶麦乳精,这回唐小丽要给钱,杨浩死活不肯收,只说是给萌萌吃的。
唐小丽也就没推辞收下来了。
回去以后跟韩学礼提了一下。
“粮食生意不光要人脉,还要找运输。”韩学礼好奇起来:“怎么找车皮?”
“货箱应该好找的,杨浩家里有些关系......我真是没想到,杨浩能有这样的野心,我们同学里面他做的最好。”
杨浩家里条件很好,一般有这个条件都不愿意奋斗了。
但是在唐小丽的记忆中,杨浩从小就很会折腾,从初中时候就有自己的小生意。
光这一点,就让人很佩服,难怪八十年代有人富裕起来,也有人还在原地踏步,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农村,舒适圈待久了自己都不想出来的。
连杨浩都在努力挣钱,唐小丽没理由不拼一把。
装修的事主要是木工上的活,这次唐小丽还去找了大王师傅。
到了年底活儿多起来,大王师傅也在家,听说又给唐小丽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