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唐续命英雄榜> 第三百六十三回乱世能臣--韦庄、陶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六十三回乱世能臣--韦庄、陶雅(1 / 2)

韦庄(约836~约910),前蜀重臣,晚唐诗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

咸通四年(**3),曾在昭义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刘潼府中当差。乾符五年(878),长安应试不利,更名为韦庄。广明元年(880)应举不第。适逢黄巢军入长安,迁居洛阳。中和三年(883)入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府中任职。光启元年(885)为赴宝鸡"迎驾"卜居衢州,次年出发前往宝鸡,听闻僖宗已到兴元(今陕西汉中),亦尾随而至。此后沿渭、黄河而返,在孟津上岸,原计划由许昌东南方向经安徽直达润州,不料七月间(桂花时)秦宗权攻占许州(今许昌),杀节度使鹿晏弘。看来此路不通,韦庄改变了计划沿黄河东去开封,打算从开封南下返润州(河南开封)。不幸此时润州周宝后院起火,手下大将张郁醉酒后叛乱。在这种情形下,不宜返

景福元年(**2)秋,五十岁的韦庄准备长安应试。他从衢州出发,经江西信州、鄱阳、九江到湖北境内。先到达黄石,第二站到了齐安郡(今黄冈县西

北)。又经鄂州到夏口(今武汉)。景福二年(**3)正月,到了商南(今陕西商南县)境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长安。不幸的是这次他又落榜了。韦庄听从黄滔的建议,立刻动身去河东道去找郑尚书。他出了潼关,乘船顺黄河向东,在垣县上岸,直奔绛州(今新绛)。又由此继续北上到了平陵(今文水县东二十五里),再渡过黄河到绥州(今陕西绥德)。离开绥州,韦庄乘船沿黄河边向南直到潼关,返长安。

乾宁元年(**4)韦庄终于得中进士[65],被朝廷任命为"草诏"的校书郎,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由于对时局中兴的期望值不高,韦庄又开始为"著身"而早做打算。

乾宁三年(**6)春,先来到童年时居住过的下邽(今陕西渭南),随后北上来到鄜州(今陕西富县),辗转来到了宜君县。在此得到皇上诏令,才骑马匆匆相别而去。原来,西川王建与东川顾彦晖相互攻击,皇帝命令韦庄为判官,配合谏议大夫李询奉使入蜀,前往劝说西川节度使王建与东川节度使顾彦晖和解。到蜀后,王建并不理会皇上的诏书,仍然大战大败顾彦晖,占据了两川之地。对于韦庄来说,此次

入蜀,却得到了王建的赏识。王建很希望韦庄能在他手下"工作",可韦庄并没有立即答应,仍在静观时局的变化。

光化二年(**9),韦庄除左补阙。在此期间主要干了与政局无关,却与历史文化传承相关的两件事。其一,在历史文化遗存上,与兄弟韦蔼合作编著《又玄集》,集中收录了"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诗三百首。"其中有妇女诗十九家,不但为诗集收录女子诗开了先例,也给妇女对中华文化事业的奉献作了充分的肯定;其二,是为虽未通过或参加科考,但其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李贺、贾岛、温庭筠、陆龟蒙等十人奏请,追赠为进士名誉或赠官。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意义有三:首先是体现了韦庄对当时科举中重试卷,轻能力弊病的纠正;其次是将选才仅以评判试卷为标准,扩大到与文化人能力相关的作品(当然包括质量两方面)及社会影响上;其三,从选才目的上,由单方面为朝政负责,转向兼顾为考生个人发展着想。

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宦官发动了宫廷政变,囚禁昭宗,假拟圣旨,立太子裕为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韦庄真的绝望了。其《赠云阳裴明

府》:"已闻陈胜心降汉,谁为田横国号齐。"(田横,秦末起义首领,不肯称臣于汉)证明他已下了投靠王建的决心。王建非常高兴,当即命他为掌书记。据《唐诗纪事》载:朝廷"寻召为起居舍人,(王)建表留之。"

韦庄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