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得知消息,痛骂濮沽,就这还是爱民如子的吴国大儒,一郡父母官?
“不得伤吾之子民!”
由于李隆的命令,楚军怕误伤,不敢过分阻拦,十万吴军主力突出舒城包围圈。
不过自楚军攻入庐江郡以来,至此已经接近两月有余,就说包围舒城的时间也差不多将近一个月了。
这么长的时间准备,怎么可能让你真跑出庐江,李隆不伤百姓的命令也是基于后续布置。
一路突围,一路丢人,吴军以抛弃的众多百姓阻滞楚军的追击脚步。
十二月三日,吴军顺利到达庐江郡和九江郡的边界巢湖,此时他们还有九万之众。
突围过程中只跑散了一万人,足以说明这支吴军的组织性不低,说实话大部分士卒是有些憋屈的,在舒城天天就是被砲轰,好不容易突围,结果还要裹挟百姓。
不过军令如山,主帅徐安国带领他们打了多少胜仗,只能报以信任。
当天傍晚,徐安国下令将剩余百姓向另外一个方向驱走,大军则是兵分两路,一路六万人从巢湖浅水区涉渡,一路三万人从岸上突围。
巢湖两侧可能有堵截楚军,但你总不可能将军队埋伏在巢湖里面吧,除了本地少数人知道巢湖中有一段凸起的浅水区,外人不会想到这点。
然而事实就是,整个庐江水系的情况,在楚军参谋部都有存档,巢湖这等名湖自然一清二楚。
甚至整个扬州的水系情况,也在逐渐完善当中,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他在水中有“人”。
红袄手下的水族和楚国异闻司互相配合,在攻吴之前,就弄清了很多有名水系的情况。
楚国参谋部的设置,就是要把庙算进行到底,无论是什么情况都要做到有预案。
他们没有算到徐安国和濮沽会拿自己国家的百姓当挡箭牌,但是参谋部制定了舒城之军突围,乃至楚军失败的情况。
一定能胜?凡战先虑败再虑胜,这也是很多前线将军不喜欢后面那些“纸上谈兵”的参谋部的原因,打都没打,你就说败,晦气。
所以在围舒城后,参谋部就做好了吴军突围成功的打算,突围后能走哪?
渡江南下不可能,走旱路去九江郡,北上还是东突?
巢湖这一关,楚军早有布置,就算突围出去,这十万人也残了。
所以李隆没有下令痛下杀手,只是命令将吴军断后的三万郡兵劝降,尽量多俘虏一些本地兵马。
这一战之后,他的“圣君”之名必将传遍吴国,说不得是征服吴人之心的关键一步。
水师第一舰队,抽掉众多小型战船埋伏在巢湖的芦苇荡之中,这是他们在云梦泽剿匪经常干的事,很熟悉。
另外再有数万禁军横阻于巢湖两岸,吴军要是东突,选择岸上或许有一条生路,要自作聪明走湖中水路,那就是死路一条。
关键吴军就是选择了死路,六万大军在巢湖水道被伏,泥泞的沼泽地难以快速移动,面对铺天盖地的箭雨根本无法反击,死伤大半。
而三万走巢湖岸上的大军本意是吸引楚军,结果正面打了起来,亡命搏杀之下,有几千人强行冲破阻截。
算上之前留下来断后的三万郡兵,十三万吴军,最后只有三万多人冲进九江郡。
楚军没有追击,因为吴国已经派了援兵接应,毕竟楚军主力还在后面。
李隆得到前方战报后,非常高兴,马上下令嘉奖参谋部集体一等功,各参战人员集体三等功。
这可是歼敌十万,吴国实力再雄厚也能说是伤筋动骨了。
吴国地处扬州,人烟繁盛,国库充盈,中央朝廷能直接动用的兵马就有五十万,当然也就这五十万兵马的战力能打。
之前在安庆城丢了将近四万人,现在又在巢湖丢了十万人,十停折了三停,真正意义上伤了元气。
不过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