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说,似乎郭子衿身担国运,皇后之位就非她不可了似的。
这可不仅仅是皇后之位,朝堂之人谁还不明白,谁坐上后位,将来储君出自谁的肚子,便意味着那一派在朝中占据优势、长盛不衰。太皇太后就是个现成的例子。
朝臣们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考量,皇帝这次似乎也没加以阻止,态度含糊,不置可否,就由着朝臣们议来议去。
从前朝到后宫,很快就都纷纷卷进了这场后位之争。
纵然有清醒者能够看透,这场争端无非是帝王制衡之术,鹬蚌相争,最终得利的恐怕还是端坐龙椅上的那位年轻天子。然而身在朝堂,纵然看破又能怎样,不少人也不得不被裹挟其中。
这么一来,后宫中风起云涌,勾心斗角的阴私就多了起来。时间一晃就到了中秋佳节,后宫家宴,卫临波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下毒,差点丢了性命。皇帝震怒下旨彻查,查到了刘妃身上,最终刘妃自己也认下了。
刘妃被下旨赐死,牵连家族,刘妃的祖父被罢官夺爵,念在其年迈老朽、劳苦功高的份上,又有太皇太后说情,留了一条性命,准许其告老还乡。
就在京城这种波橘云诡的气氛中,皇帝下旨,召宣平侯之子韩子赟回京。
作者有话说:
咳咳,明天晚上六点更新哦。
第36章 冲撞
宣平侯府接到旨意忐忑揣测了半天。皇帝召韩子赟进京, 诏令上写的是“携眷归京”。
宣平侯不解,韩子赟一时也摸不着头脑。
宣平侯从上次奉诏进京后,回来就对这个一直表现平庸的儿子看重了许多, 一来圣上有言,圣上说他可堪任用, 那就是圣谕;二来长子已经死了,他只剩下两个儿子,哪能再不重视这个藏拙的三儿子。
所以这之后, 宣平侯就正式让韩子赟在军中担任了军职,放手让他锻炼才干。这一两年皇帝强硬, 加上北庭王年迈, 各大部族蠢蠢欲动, 眼睛盯在自己国内,西北边关竟是难得的比较安定,韩子赟一时竟没什么能够立功表现的机会。
可越是这样看似毫无理由的情况下,皇帝突然召他回京, 还明示他携眷进京, 越让人摸不清深浅。
韩子赟觉得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皇帝要收回西北兵权, 或者对宣平侯府有了猜忌。
手握军权的武将要有直系家人留在京城, 一般是父母和嫡子,这几乎是很多上位者的惯有手段。比如宣平侯当初接掌西北兵权,韩子赟的祖母和母亲宣平侯夫人就一直住在京城, 他们三兄弟才得以跟着父亲奔赴边关。
如今祖母老夫人已经过世,宣平侯夫人带着几个妾室、两名年纪小的庶女留在京城, 圣上是不是觉得分量轻了, 才让他回京。
韩子赟回房后就跟夫人叶毓商量, 圣旨肯定是不能违抗的,但眼下摸不清皇帝究竟用意何在,不如就让他先走,既然是圣上召见,他快马加鞭回京也是理由充分,派人护送叶毓和一双儿女随后进京,中间有个回旋余地,这样妻子儿女路上也能从容些,少吃些辛苦。
二十几天后,韩子赟只身带了几个随扈,快马赶到了京城,至紫宸殿外求见。
谢澹听到禀报还真意外了一下,他原本以为得等上几个月呢。绥州路途遥远,即便轻车良马,这来的也太快了。谢澹放下手中的折子,叫人宣他进来。
韩子赟还是第一次面圣,进来后大礼参拜,谢澹先问了问西北军情和北庭局势,公事完了问道:“朕没料到你来得这样快,家眷可也到了?”
韩子赟忙躬身道:“回陛下,微臣听闻圣上召见,怕耽误朝廷公事,快马加鞭先赶来的,微臣的家眷子女行动缓慢,拖挈累赘,微臣就让他们随后赶来。”
谢澹哪能看不破他那点小心思,一听说他的夫人还没到呢,顿时便对韩子赟没了兴致,打发他先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