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景祯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春分。
雍州边军大营外,近千颗人头齐挂高杆,鹰啼鸦戾。
昨日卯时,柳同昌麾下亲兵首领快马出城,越过那道固若金汤的绵延城墙,传令扎营于城墙以北三十里处的大军回城,连景祯皇帝御口亲封的“大周第一营”拨云营在内,数十万悍卒浩浩荡荡而归,雍州战事从来多为阻挡漠北妖族侵扰边境,因此自古就少有成建制规模的骑兵,但雍州城还不知道大都督想要对谁用兵的百姓们,却发觉城内一夜之间,多了无数纵横在城内各条街道上往来奔驰的重甲精骑。
意筹志满的柳同昌身着全副披挂坐于一匹雄壮骏马之上,连人带甲少说有五百斤重量,其座下那匹体型比寻常军马都要高大些的枣红马却似乎毫不费力,雍州盛产寒铁,多年来都督府明里暗里不知道重金从燕州聘来多少铁匠,若论将士铠甲之坚、兵卒利刃之锐,天下无出其右者。
当日进京在保和殿上请封雍安公的谢逸尘还是藏了私,列阵在营外空地上依次排开的虎狼黑压压萧杀一片,远不止三十七万之数,柳同昌哗啦啦翻着手里一册军账,大周其余十三州都督麾下的驻兵基本都是以三千至五千人为一营建制,雍州边军不同,每个从五品的营官都统领万人,冷笑连连的柳同昌手里拿的那册子上,有名有姓的营官足有四十八人,而京都兵部衙门里登记在案正式授予官衔职务的,仅有不到一半。
二十余年卧薪尝胆处心积虑,终于一朝扬眉吐气,谢逸尘头顶貔貅吞口铜盔,昂然提剑立于营外一座连夜筑起来的三层木楼之上,目光锐利由东向西扫过,木楼下百余个神情倨傲的修士清一色四境修为,气势冲霄,压得方圆十里鸦雀无声,若是谷雨敢近前看看,定然会在其中发现一副颇有些熟悉的面孔。
柳同昌的马前,一百八十五个袒胸露背的魁梧大汉头扎红巾、手执铁环钢刀,每人身前都跪着一个被拇指粗细绳子五花大绑的男子,有老有少,都是只穿单薄小衣在冷风中冻得嘴唇发青,大周朝廷派在雍州城任职的文官,上至正三品的雍州巡抚、下至从九品的衙门小吏一个都不少,造反之前先杀官,这是规矩,大都督从来都是个极重视规矩的人。
谢逸尘本来让亲兵请了个在雍州城中以文采斐然著称的年轻书生,想让他帮着写一纸讨景祯檄,这书生脖子硬得很,柳同昌亲自动手杀了他才娶进门没多久的一妻一妾,甚至把刀架在他脖子上都没能如愿,还以为碰上个读书读出宁死不屈骨气来的,结果对此嗤之以鼻的谢萧萧随手赏了他一个自己玩腻了的女子以及一张十万两的银票,这书生短短两刻钟之内一挥而就近千字一篇长文,笔锋如刀,看得最善于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一众都督府幕僚自惭形秽,大汗淋漓。
照计划,这座三层木楼建起来,就是为了让谢逸尘在数十万大军阵前高声念一遍那篇檄文,用兵者都忌讳师出无名,造反也好、谋逆也罢总得找个能立得住脚的由头堵一堵麾下将士的嘴,至于是否名正言顺,事成之后自然有数之不尽的文人士子搜肠刮肚再来正名,史书历来都是胜者写就,纵有几个真有血性骨气的挺直脊梁不肯屈从,也无伤大雅,在讲道理这件事上,刀剑无论何时都比圣贤文章更直截了当,反正读书人就像麦田里的蚂蚱,杀是杀不尽的,不必担心绝了种。
可真正踏上木楼最高一层,谢逸尘却忽然没了再去读那篇辞藻锦绣檄文的念头,抬眼看看面前这杀气足以逼停呼啸北风的虎狼之师吧,说什么都显得有些多余,轻声一笑,以真气扬声道:“尔等可愿信我?”
一言既出,阵前每个百丈便站一人的传令兵立即高声重复,随即,柳同昌当先声嘶力竭大喊:“信!”数十万大军同时呼应,一个信字震得雍州城地动山摇。
谢逸尘笑意更盛,又问一句,“尔等可愿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