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有罪。”
杜如晦噗通一下,率先承认错误。
这就有讲究了,朝廷粮食不够大军征战,怪谁?
是他杜如晦办事不够勤恳、努力?还是才能不够?
看着杜如晦本是和房玄龄,李世民同一辈人,但两边却早已鬓白,老态顿生。
又有着房杜之名,千古流传。
上面的两个原因,绝对不是,具体的原因,是大唐连年征战,地方多处,时不时就有着洪涝灾害,需要赈灾。
李世民篡位夺权,怎么安抚民心,不就得减征赋税吗?
可这些都做好了,囤放天下粮食的仓库,还能有粮食多余吗?到的现在,还没出现财政枯竭,已经算是老杜尽力维持了。
而且,论实话,在大唐立国到现在期间,收上来的粮食赋税,还没拨下去的多。
这也就是隋朝帮了些忙,前朝隋炀帝横征暴敛,隋文帝又开创了开皇之治。
现今的三大粮库,就是当时建的,直到大隋灭亡,大唐建立,都有着比较多的余粮。
不然早喊穷了。
以上这些原因,细算一下,杜如晦绝对算是尽职了,但那些,不是因为老天不给面子,就是李世民花费,此刻自然不能当做明面上的理由。
老杜才有先请罪一说。
以前只感觉朝廷虽不富裕,但也能过下去,但现在一报出来,群臣顿时发现。
他们竟然没粮食供给大军征战了,这可是大事,是以人人神情凝重,想着解决之策。
李世民摆摆手,也是知道老杜的困难,宽慰道:“此事怪不得你,起身吧,只能说是朕福德不够。”
杜如晦起身再次一拜,不过这次没有接话,皇帝批评自己,那叫宽宏大度,有着自我反省之心。
若是作为臣子的也跟着说,那就是找死了。
“陛下,臣以为,可试图在民间购粮,也可向那些世家买粮,世家既然能吃上一回饵,想必也能再吃一回。”
吏部侍郎陈元山,出列道。
此话一出,就在群臣中引起了广泛的赞同,这两策,确实是目前最有效地法子。
没粮食,但他们有钱啊。
这是可以确定的。
只是因为为了平衡市场,所以才一时间没有投入太多银钱下放到民间,现在,似乎可以了。
至于引起的物价轰高,自然是以后的事,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安排好大军的粮草。
不管吐蕃是不是想要再次进犯大唐,都必须要准备好,不然真的等对方进来,才反应过来,必定得吃上大亏。
“陈大人,户部钱倒是有,但民间,老夫想也是没什么余粮了吧,至于世家,他们或许有粮,但再想从他们拿,恐怕难上加难。”
杜如晦沉吟着,给这些想得太好的人泼下一盆冷水。
这话,也获得了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以及坐在上面,迟疑着的李世民微微点头。
确实,现在冬季刚过,即使是那些殷实的人家,恐怕余粮也不多了,而且,现在春季栽种,最快也得夏季收割,这其间,又是三个月的时间。
需要给自己家留好粮食。
岂会有人把粮食拿出来卖?
至于现在市面上的粮行,只是有着少部分做粮商的,干着倒买倒卖的勾当。
货量并不多。
以及后面的找世家,你除非是拿出十倍百倍的价钱再去,不然想都别想。
可别以为世家们都是见着眼前利益的傻子,说不定他们现在发出诏令,全国收粮。
那些世家后脚,就得跟着一起,把附近富庶之地的粮食也一起收过来,作为囤积之用。
这些世家的嗅觉,可是比狗鼻子还灵的。
而如果是拿十倍,百倍的价钱购买,那就更傻了,他们现在拿这么多钱去买。
世家转手就用一倍或两倍的价钱到民间去